
规矩、历书与诸事不宜(相声)
甲: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乙:倒是常听人家讲这句话,那什么是规矩呢?甲:“规”是圆规,古代木工用圆规来画圆,“矩”是直角尺,古代木工用直角尺来画矩形。后来引申为标准、法度、制度、纪律的意思。乙
甲: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乙:倒是常听人家讲这句话,那什么是规矩呢?
甲:“规”是圆规,古代木工用圆规来画圆,“矩”是直角尺,古代木工用直角尺来画矩形。后来引申为标准、法度、制度、纪律的意思。
乙:那不遵守规矩会怎样?
甲:作为人的行为准则的规矩都是从实践中科学总结出来的,不遵守的话,轻则做不成事情,重则乱套。
乙:有那么严重?
甲:人类社会是有序的社会,之所以有序,是管理出来的。俗话说,“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无论哪个家庭,尤其是大家庭,或者是
企业、单位,凡有人群的地方,都得有人负责管理,没人主事,乱呛汤,就乱套。这是一个大规矩,地球人都知道。
乙:乱哄哄、乱糟糟确实不行。
甲:就是说话用词儿吧,也有规矩。
乙:是么?
甲:比如说孝敬老人是中华美德,也是我们家庭伦理的规矩,这在说话上就有体现。
乙:我倒没注意。
甲:就说家庭成员之间吧,不论辈份,都要互相关爱。
乙:要和谐,家和万事兴。
甲:晚辈对长辈体贴,你说:“我关爱父母”,换句话说,“我孝敬父母”,都行。
乙:是的。
甲:如果父母心疼你,只能说,“我爸妈关爱我”,不能说“我爸妈孝敬我”。除非你那么说。
乙:我哪敢啊!——看来,不能乱讲,说话要有规矩。
甲:还有,城市里行车或者行人走路都要遵守交通规则,交通规则也就是交通的规矩。
乙:那我们个人家里除了说话,行为上还有其他规矩么?
甲:太多啦!比如出门要锁好门窗。
乙:不锁好呢?
甲:那小偷和窃贼可就发财了,会发短信感谢你。——还有,用完水要随手扭紧水龙头,这都是规矩。
乙:不关水龙头呢?
甲:那你家就省了鱼缸了。
乙:看来是要遵守规矩,尊重科学。
甲:胡锦涛总书记讲的“八荣八耻”里面有两条就是“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乙:总书记讲的精辟!不守规矩不好,愚昧无知不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甲:由于愚昧无知,懵懵懂懂,容易把迷信的东西当成“规矩”,闹误会,出笑话,耽误事。
乙:危害真不少!你能用我们身边的常见事举例说说么?
甲:可以呀!不说不知道……
乙:一说吓一跳!
甲:我们生活中就有一种人,把自己封闭在屋里、不出门做事。
乙:他为什么不出门呢?
甲:他也不是总不出门,有时候不出门。
乙:他有什么毛病吧?抑郁症?
甲:是“诸事不宜”症。
乙:没听说过。
甲:这倒不是一种新病,不过近年来有传染之势。
乙:这病是怎么得的?
甲:有的人不提高自己的科学辨别力,迷信有的历书上的封建说法而得。
乙:看历书也得有科学眼光。
甲:其实呀,历书并不神秘。历书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时称“通书”,或称“时宪书”。我国远在古代就设有观察天象、推
算历法的官职。秦代有太吏令,唐代设太吏局,宋、元代有司天监,明清改为钦天监。
乙:我国的历书历史悠久。
甲:最早的历书是装裱成轴,用毛笔书写。到唐朝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已有木板刻印的历书出售了。帝制时代,历书是由皇帝颂
布的,并规定只许官方印,不准私人刻印,所以历书又叫“皇历”。后来历书由宫廷逐渐发行到民间,成为劳动人民的历书流传
至今。
乙:现在历书的种类可多了,有台历、挂历、袖珍历,电脑上还有历书软件,查对年月日,公历和农历对照都非常方便。
甲:有的历书上还有“历史上的今天”,记录了历史上当日发生的大事件,普及历史知识。有的还宣传其他百科知识。你的不少知识
就是从历书里学来的。
乙:咳,又拿我开涮啦!——我习惯在桌子上放一个台历,家里的客厅挂一个挂历。
甲:历书上印上公历和我国传统的农历,方便年月对照,掌握节气时令,不误农耕,是可以的。但有的历书在不少日子写上“此日不宜
动土”“此日不宜婚嫁”“此日不宜待客”“此日不宜出门”,这就画蛇添足了,有封建迷信色彩了。有人相信这无稽之谈,结
果误了自己的事情,还影响了别人。
乙:两耽误啊。
甲:是呀,我们邻居一个读完研究生的大龄青年,大学里相恋的女友出国留学,后来就留在了外国工作,搞科研。去年年底二人决定结
婚,先国内后国外。男的回家把结婚的日子告诉了爸爸妈妈……
乙:这个男青年的爸爸妈妈喜滋滋吧?
甲:你猜怎么着?男青年的爸爸一查历书上这一天是“此日不宜婚嫁”,于是说那天不行,要改日子。
乙:那就改呗。
甲:女方全家在国外,已把这喜庆日子告知了各国的亲人……
乙:还是国际婚姻,跨国婚恋!结果呢?
甲:女方家人不信“诸事不宜”这一套,不同意改,男青年的父亲坚持非改不可。女方家人说:“没想到国内的封建迷信这么严重,怎
么能把受现代高科技教育的姑娘嫁给这样一个人家呢?”结果是美满的一对就这样分手了!
乙:这“诸事不宜”真是害人不浅!——哎,我说你对这事儿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呢?
甲:我们是好邻居啊,无话不谈。——这男青年是你表弟啊!
乙:去你的!
甲:我们家隔壁一个邻居,去年夏天东北的一个旅游团来这个市游览,旅游团里的一个人和这邻居的老爷子当年是同学,打听到住址
后,登门拜访……
乙:旧友重逢,学友情深呀!
甲:可这个邻居翻查了一下历书,那天的日历上写着“此日不宜待客”,让旅游团的那个老学友第二天再来……
乙:那就第二天再来呗!
甲:第二天人家走了。
乙:不近人情,多伤感情!这是“诸事不宜”误事又一例。哎,这事你也知道?
甲:我们是好邻居啊,无话不谈。——那老爷子是你表叔啊!
乙:咳,我亲戚都是信迷信的!
甲:我还有一个邻居,准备盖房子起地基。这家上班的男人好不容易跟施工队说好了,第二天抽出一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