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与费县

颜真卿与费县

大块文章散文2025-03-24 00:01:41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政治家。颜真卿祖籍琅琊孝悌里(今山东省费县方城镇诸满六村)。开元年间中进士,又举制科,历任县尉、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平原太守、尚书等职,经历玄、肃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政治家。颜真卿祖籍琅琊孝悌里(今山东省费县方城镇诸满六村)。开元年间中进士,又举制科,历任县尉、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平原太守、尚书等职,经历玄、肃、代、德宗四代皇帝,是德高望重的老臣。后因得罪德宗的宰相卢杞,遭其陷害,被派到叛将李希烈处劝降,遭到长达2年的拘禁,后被李希烈的部下缢杀。他为国殉难,以功业节操,被封为鲁郡开国公,赠司徒,谥文忠,世称“颜鲁公”。
颜真卿年幼时就酷爱书法,据传说常用黄土在墙上练字,后来受到草圣张旭和大书法家徐浩的传授,又结合隶书和北魏的笔意开创了自己的风格,后世推为颜体。他的书法端庄浑厚,特别适于作榜书和磨崖书,今人用正楷写匾额时,多用颜体和魏碑体,原因即在此。《宣和书谱》说他的字:“点如坠石,画如烟云,勾如屈铁,戈如发弩,千变万化,各具一体。”书法界公认《祭侄季明文稿》是仅次于《兰亭序》的第二名贴。
在费县,有关颜真卿的景点主要有颜真卿汉白玉雕像,“唐鲁郡颜文忠公新庙记”碑,“孝悌里”牌坊、双忠桥、颜真卿墓等。早在1997年,费县就召开了首届全国颜真卿学术研讨会,全国各地104位专家、学者、颜氏后裔参加了会议。费县已多次举办以“真卿故里文明风”为主旨的文化活动,大力弘扬颜真卿的精神和艺术。
关于《祭侄季明文稿》。此文稿是颜真卿为悼念在“安史之乱”中殉难的侄儿季明及兄长杲卿而写的一篇祭文,书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文稿》实录了当时的史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它也是一件法书艺术珍品。此书真、行、草体兼备,纵恣豪放,有一泻千里之势,遒劲中杂以流丽,妙解处殆出天然。书家把郁结胸中的悲愤之情凝聚笔端,使之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件杰作。此稿曾经宋宣和内府及元代鲜于枢、张晏、明代吴廷、清代许弘勋、徐介锡、徐乾学、王鸿绪、王顼龄收藏,后入清内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关于《争座位帖》。《争座位帖》又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为颜真卿行草精品,是唐广德二年(公元764)颜真卿写给仆射郭英又的书信手稿。“乡里上齿,宗庙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然而郭英又为了献媚宦官鱼朝恩,在公开场合,两次把鱼朝恩排于尚书之前,抬高宦官的座次。为此颜真卿引历朝及唐代成规批评之,写下此长信。此稿奋笔直书,刚烈之气跃然纸上,充分显示了他刚直不阿而朴实敦厚的性格。宋代米芾《书史》赞曰:“此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后世以此帖与《兰亭序》合称“双壁”。苏轼曾于安氏处见真迹赞曰:“此比公他书犹为奇特,信手自书,动有姿态。”
惜本帖原迹已佚,刻石存西安碑林。刻石为北宋长安安师文以真迹模勒而成,因摹刻精妙且真迹失传,好事者皆以该本为据辗转翻刻,故传世诸本以其最为所重。

颜真卿以他崇高的人格、精湛的书艺为我们留下了《祭侄文稿》、《争座位帖》、《书多宝塔碑》、《乞米帖》等稀世珍品。费县的文化底蕴至少有三分之一是颜真卿赋予的。今天,这一宝贵传统与费县得天独厚的奇石资源、刻石艺术相结合,遂绽放出更加瑰丽的文化奇葩。颜真卿的后人,他的世世代代的邻居乡亲们,在他披霜傲雪的琼枝下徒步或骑行,在他繁茂的绿荫下乘凉或做工,将忠诚和仁德付诸行动,将才情与勤奋传于子孙。鲁公之风,山高水长!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