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把盐上路
常常想起一个关于盐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物资严重缺乏,地下工作者在国统区费了不小周折总算搞到一批盐,可是从国统区到根据地要通过日寇好几道封锁线,如何把这些盐运到根据地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正在大家一
常常想起一个关于盐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物资严重缺乏,地下工作者在国统区费了不小周折总算搞到一批盐,可是从国统区到根据地要通过日寇好几道封锁线,如何把这些盐运到根据地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同志看到大家身上穿的棉袄,一条妙计从脑子里闪现出来。他们找来水,将这些盐溶于水,再将棉袄放进盐水里浸泡,等吸饱了盐水,再将这些棉袄烘干,然后,负责运输的同志什么也不用带,只穿着这些棉袄走亲戚似的就过了封锁线……
故事的细节远比我描述的要精彩,然而我的脑海里却充满了疑惑:当时条件那么艰难,有的吃就行了,为什么非得要盐呢?
我跑去问母亲,母亲说:有盐才有味,没盐就做不出香喷喷的饭菜。
我跑去问爷爷,爷爷说:盐是百味之首,无盐不成席嘛!
我又跑去问老师,老师说:盐可生力,没有盐就浑身不得劲,又怎么去打鬼子?
…………
原来盐竟有如此之功效!
光阴荏苒。我怀揣这儿时的故事和好奇的疑问走进师范,走上讲台,开始了我“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生涯。正当我雄心勃勃,准备大显身手时,一位学生的话传到了我的耳朵里:“刘老师普通话还可以,就是讲课的时候太没劲了,听着就打瞌睡!”我大吃一惊,赶紧找到一位很有经验的老教师“取经”。老教师说:“没什么大问题。缺了点‘盐’!”我满心疑惑。他笑笑说:“讲课就像炒菜,得有味!”哦,我恍然大悟!
于是,备课的时候,我总是想方设法将课设计得充满悬念,充满趣味,将语言设计得亲切、生动、形像、富于幽默感;平时大量阅读各种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一切的一切,就是为了走进课堂的时候,怀里不缺那把“盐”,让我的课堂变得“有味”,让我的学生“口舌生津”。
一晃十载,我也由当年的“愣头青”变成了今天的“老教师”了。按理说,现在的我应当进入了一位教师一生的黄金时期——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然而却总是不得劲。比起当年刚“入道”时,那份激情已荡然无存。我再一次找到当年那位引我上道的老教师,诉说心中的困惑。这位满头银丝的老人依然微微一笑:“还缺点‘盐’!”我一愣:怎么会这样?老人说:“你别把‘盐’全给了学生,还得留点给自己。要知道,盐可生味,还可生力。力不足,自然就不得劲了嘛!”
我陷入了苦苦的思索……
留给自己的这份盐应该是一种怎样的盐呢?它或许是一种“爱”,因为爱是一切生命活力的源泉,浸透了爱的生命,流淌的血液总是热的,流出的泪总是涩的,流出的汗总是咸的——但却让我们的生命活得那样的真实而生动,让我们的人生旅途芬芳四溢。“爱着是美丽的!”只有爱自己,才会爱别人;只有爱学生,才会爱教育;只有爱自己所做的工作,才会永远充满激情,有了激情才会充满力量,有了力量才不会不得劲哇!
生命是缺不得盐的,每个人踏入生活的时候,都应怀揣一把盐;而作为教师,还得准备两份——一份给学生,一份给自己。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