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语
身为苗家女,我打小就被苗语苗歌所包围,被苗鼓的“咚咚”声所熏陶。孰知,长大后因为忙于生计不得不在外地奔波忙碌,久之,渐渐对家乡的情愫淡薄。今日今时家乡开发旅游产业,亦把苗语、苗歌、苗鼓当作主打项目之一
身为苗家女,我打小就被苗语苗歌所包围,被苗鼓的“咚咚”声所熏陶。孰知,长大后因为忙于生计不得不在外地奔波忙碌,久之,渐渐对家乡的情愫淡薄。今日今时家乡开发旅游产业,亦把苗语、苗歌、苗鼓当作主打项目之一,很多外地来的游客都能说几句苗语,哼几句苗歌,抡几锤苗鼓。每次回家乡,感觉自己还不如一个外地游客,心中不免内憾而惶惶然也。作为苗家人都知道,不会说苗语、不会唱苗歌、不敢喝“包谷烧”、不会打花鼓的人,是一个“假苗”。而我呢,苗语对歌就从小耳濡目染,随时是可来上一两句的;喝酒吃肉与身俱来,可不用学;只有打花鼓,因小时没打过,我得从头学,从幼儿园小班水平学起,才不至于沦落为“假”。
凤是我最好的朋友,苗家花鼓打得非常的优秀。如今这个苗鼓课程的学习,我只有求教于她。借助现代化的高科技--电脑网络,我叫她传一段她打鼓的视频给我,我好跟着模仿,籍此以恶补自己这多年来丢失的家乡感情之功课。
视频中我友穿着华丽光艳的民族服装,所戴的银饰闪闪发着白光,远望是花团簇锦的富贵模样,随着边鼓的伴奏声“嗒嗒嗒……嗒嗒……”敲响,其敲花鼓的声音也“咚咚咚……咚咚咚……”不绝于耳,在大鼓面前只见她轻移挪腾,跳跃挥舞,鼓棒彩带飘逸翻飞,犹如一团彩球吸人眼球,极尽热烈与快乐,每个动作她均能做到手脚并用,继而优美旋转如风,继而摇摆如微风之花朵,凌历风行,节奏明朗,快而不乱,动作娴熟不亚于专业舞蹈演员。我的心也随着其鼓声与节奏,莫名地被感染和激动起来。
人有人言,鸟有鸟语,鼓亦有鼓语。我从友人的鼓声与体态舞动中,我认真地倾听着,从鼓声中我收到了传递给我的一种特殊的语言信号。
鼓是我们苗族儿女的圣物。相传苗族人是远古蚩尤的后代,几经民族大迁徙,最终迁到湘西及川黔一带。他们在迁徙过程中打退了其他部落与各种动物的进功,然后把动物的皮剥下来,贴附在木架上进行敲打,以此来吓唬凶猛怪兽和召集同伴别远离族群……几经改进后,就变成今天的鼓,所以鼓是伴随着苗族后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而花鼓动作即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娱乐方式和舞蹈模式,是苗族人民对生活的感悟,更是苗族人民对文化艺术智慧的结晶,是使打鼓人与大自然之间融在一起、形成一条用鼓点表达意愿的通道。
“咚咚咚……咚咚咚……”视频传来了友人有节奏的鼓点。鼓点把我的心敲回了家乡。
那是一片山川起伏的坡坡地,那里排列着一间间农舍,农舍屋顶上,炊烟袅袅如薄纱飘摇,苗寨的安宁祥和,让我犹进入仙境一般。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鼓点加快!我眼前出现了苗家妇女闻鸡起床的勤劳身影,她们《对镜梳头戴花》,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开始一天忙碌的日子;在村寨的弯弯小道上,长着健硕肌肉的苗家男儿已经先后赶着牛儿陆续走出家门,他们是《早春犁田刨地》的主角。当金灿灿的太阳出山时,他们已经犁开了一大片黑油油的新土壤。他们在山间田里劳作的身影,在阳光映照下,多象一副绝妙的《春耕喜乐图》。
鼓声节奏此时变成“咚……咚……咚咚咚……”,我仿佛看见已经《播种施肥插秧》的季节,女人们忙碌在绿油油庄稼地里身影,犹如那摇曳的花仙子,在她们眼里洋溢出丰收在望喜悦;最后一个片断就是我家乡的农人们在《割稻打禾收谷》,他们的脸上虽然是汗水如注,但却写满了丰收的喜悦……我也跟着乐在其中,忘了自己身在何处,沉醉在友人打鼓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生动画面里……对了,我还看见农闲时节或者盛大节日之际,我家乡的人民敲起了迎接远方宾朋的《迎宾鼓舞》;那热烈的气氛,足以惊动上天的玉皇大帝。
另外,我的民族还有着丰富强大的模仿能力,他们创作了《猴鼓》、《鸡公啄米》、《鳖鹭伸腿》……就这么一面鼓,他们能敲出形象生动的生活与生产画面,敲出了惟妙惟肖的动物憨态,敲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农事,敲出丰富多彩的生活……我静静地品味着、倾听着……不知不觉间,友人在视频里早已经完成其所有的动作,定格在我的电脑屏幕上,而我的心也久久地停留在家乡的那一片片山坡坡上。
苗家花鼓技艺历来是口传身授,没有口决,没有图表,更无文字说明,甚至有些动作没有名称,完全靠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才能记忆和出色完成一段花鼓动作。基于这点,以前苗家的小孩子都不学打鼓,要长到成年后,才开始习鼓,继而结婚成家。今天我早已经成年,但无论我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是深刻还是肤浅,我都要去尝试打一段花鼓,说一段鼓语。
感谢友人的视频,使我从中读出了家乡情、民族魂。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淡
下一篇: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