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洒渔烟柳源流考证
一个地方有水便有了灵气;一个地方有厚重的历史便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一个地方有了美丽的自然景观,便会声名鹊起......洒渔(指今天的苏家院、乐居、洒渔)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两岸田亩赖以灌溉者,盖不知其几
一个地方有水便有了灵气;一个地方有厚重的历史便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一个地方有了美丽的自然景观,便会声名鹊起......洒渔(指今天的苏家院、乐居、洒渔)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两岸田亩赖以灌溉者,盖不知其几千万顷”,因有洒渔河流过,洒渔河滋养了河流两岸人民。洒渔河是是金沙江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邑绅蒋应澎《洒渔河流源考》:“水之为物,有于人有关系者,有于人无关系者。洒渔河水关系于人大矣哉。河在城西四十里,发源于昭通、鲁甸、永善三县交界之铁厂,其水不大,迳行五十里入鲁甸石龙河,又东行三十里入昭鲁交界之岔河,水势渐大。自此西汇桂花河、头道沟河、旧屋基河、瓜寨河、布粗河、渠米河、居乐河,南汇拖棹河、北岩河、鱼洞河、青水沟、老寨冲诸水,不择细流,其澜可观。行七里而入洒渔河,复行三里许,西有公鸡冲河水入焉;十二里许,东有高鲁河入焉。水势较大,顺行十里有白鹤树河,再十里有冷水河,二水合并,流经小堡子,纳青冈岭、金钟山、大坪子诸水,至高桥出大关。此该河之大要也。两岸田亩赖以灌溉者,盖不知其几千万顷,关系之大如此。窃愿有心水利者随时查考情形,培修保护勿为其害所乘,而长享其利也可。”河流既可恩泽两岸人民,亦可为民之害。趋利避害,正如蒋应澎所言应“培修保护勿为其害所乘,而长享其利也可”。
洒渔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有着厚重的历史,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洒渔在历史上就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地方,地广人稠,就是现在洒渔坝子仍然是昭通人烟最稠密的地方。从洒渔河一带出土的历史文物上我们可得到佐证。皮匠地出土的“双鱼铜铣”,为汉建初八年朱提所造;柜子洞出土的“乌铜汉铣”,为汉永建五年所造;还有“建盉朱提银”。“南夷长史铜印”等,均说明洒渔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洒渔在东晋即称撒由骨,后来才改称洒渔,彝语意为美丽富饶的地方。洒渔史上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现又有苹果之乡的称誉。
洒渔(指今天的苏家院、乐居、洒渔)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由于有了洒渔烟柳,洒渔也因此名声大振。据考证,最早吟咏涉及“洒渔烟柳”者,清朝进士谢文翘,他于光绪五年(1789年),有五言律诗写洒渔烟柳之景:“河干烟树幂,历落钓人居;泛鸭群波暖,栖鸦晚照余;绿堤黄袅娜,夹岸绿扶疏;更卜丰年兆,长条喜贯鱼”。但从其诗中很容易让人们产生误会的地方即洒渔烟柳之景指的是洒渔河堤上的烟柳之景。《恩安县志稿》中记载:“在城西三十里上洒渔河。田数千亩,山箐之水不足灌溉。农民各家挖塘蓄水,四围栽柳,数百余处。春三月陟山登望,嫩柳遍野,掩映山林,天然图画”。《昭通志稿》记载:“旧志(言)在城西三十里上洒渔河。田数千亩、箐水不足灌溉,农民挖塘蓄水,四周栽柳数百株。春日登山眺望,绿柳蔽野,掩映山林,宛如天然图画,为昭阳八景之一”。《民国昭通县志稿》记载:“旧志(言)在城西三十余里上洒渔河,田数千亩,箐水不足灌溉,农民挖塘蓄水,四围栽柳数百棵。春日登山眺望绿柳蔽野,掩映山林,宛如天然图画,为昭阳八景之一。”
从上述三种志稿的记载看,后两种志稿中所说的“旧志言”,指的就是《恩安县志稿》,三者均确认在城西“上洒渔”之“塘埂四围柳”为昭阳八景之一。但引“旧志言”时却把“农民各家挖塘蓄水,四围栽柳,数百余处”变成了“农民挖塘蓄水,四周栽柳数百株。”,虽然只是廖廖几字的变化,但“数百余处”与“数百株”不仅是量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质的变化。大家都知道量变带来质变的道理。试想,“数百株”柳岂能形成烟柳之景,“数百余处”皆只是数百株的概念,一处皆有可能成百乃至上千株,唯“数百余处”方能成为烟柳之景。
综上三种志书的记载,有两点则是共同的,一,洒渔烟柳的地理位置不在洒渔河堤上,而是在城西三十余里的上洒渔的塘埂上;二,“烟柳”不是河堤之柳而是池塘柳。需要说明的是上洒渔河指的是今天的苏家院乡和乐居乡,下洒渔河指的就是今天的洒渔乡。洒渔烟柳当在苏家院乡和乐居乡境内,但是从考证得知,苏家院境内在解放前有大小闸塘无数。如以姓氏命名的李家闸、邱家闸、岳家小堰塘、臧家闸、陈家堰塘、孟家老堰塘、祖家闸、陶家闸、蒋家闸、路家闸、迟家闸……以形态命名的:双胞闸、三角闸、团闸、筲箕闸、锅底堰塘、四方闸……以地势命名的高堰塘、包包闸、四穿闸……以闸塘所生植物命名的菖蒲堰塘、菱角闸、荷花堰塘、蒿枝闸……以蓄水后水所呈现的颜色命名的有:浑水闸、黑堰塘、老白闸……以蓄水量大小命名的有:大闸、小闸、小堰塘、大堰塘……由此观之,洒渔烟柳应在苏家院境内。
谢文翘之诗却把人们的视线引入河堤,这便是一大误区,但也有可谅之外。谢文翘生于1853年,恩安县设置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两者相差125年。他写洒渔烟柳五言律诗时是1789年,两者相差61年。大家试想,种柳成风的上洒渔河流域,61年后,难道不会影响周边吗?洒渔河流域的先民要趋利避害。难道不会在洒渔河堤上植柳护堤吗?也难怪谢文翘写下“河干烟树幂”的句子,但文学作品毕竟不能代替史实。我们得尊重历史。
一地之柳若能泛烟,非一朝一夕之事。从《洒渔河流源考》和《恩安县志稿》、《昭通志稿》、《民国昭通县志稿》中我们不难看出洒渔烟柳景观的形成绝非偶然。天时、地利、人和皆备方能形成如此美妙的景观。洒渔田亩数千,箐水不足,灌溉成了必需。农民各家挖塘蓄水,四围栽柳,数百余处也罢;趋洒渔河之利避其害,注重水土保持,植柳护河也罢,总之,洒渔河人民造就了美丽景观。现在沿河两岸剩下的排排绿柳,每到盛夏,那丝丝柳絮,从河堤飘摇下河中,与水相辉映一体,大有“烟霞染水观鱼跃,柳絮惜阴听蝉鸣”的感觉。清晨登高远眺,那笼笼雾罩,将柳拂盖,偶然高枝露出,雾中透绿,这便是“烟柳”的真实显露。当阳光喷薄而出时,烟柳的头上已盖上了淡红的雾冠,形成壮丽景观。当然,这些景观不是同时出现,在几十里的河堤上,是因地形和气候的不同而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出现在不同的地段。如上洒渔的苏家院河堤、乐居寨河堤、下洒渔的绿荫塘河堤、邀集块河堤、贤乐湾河堤、弓背河河堤等均出现过烟柳的景观。但是在欣赏这些美丽景观的同时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