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净心行善

说说净心行善

诔行散文2025-07-25 01:31:30
近日与一个朋友闲聊,言及其父母,颇有些抱不平。说是他父母曾经帮助了一些人,而这些人反倒来恶心他父母。因此,他就劝父母不要去帮助那些人。听完他的倾诉,心实不愿他陷入这种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的误区。今日有闲,写上这些的文字,诚愿能帮助他走出困境,迎来春日的阳光。
关于行善,在我们常规的思维里,就是帮助人,做好事情。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简单,如果认真推究起来,这需要大智慧的。
行善的内容非常宽泛。给人钱财,帮助他离开困境;给人一个笑脸,一声问候,让他温暖;为人让一个座位,与他舒适;在人无助的时候,说句宽慰的话;在人困惑的时候,说几句点拨的话;在人恐惧的时候,说句安慰的话;自己身高,为矮的人取一下他够不着的东西;自己懂的事情,别人来问,不吝回复……等等这些,都是行善。
上述这些行善,只是行善很小的一个范畴。对具有大智慧的人而言,“嬉笑怒骂”,动静语默,无非行善。或许有人会说,打人骂人也是行善?我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位宰相告老还乡。一日,一泼皮到其府前寻衅滋事。仆人要求告官处理,老宰相宅心仁厚,就不了了之。后来,这个泼皮因犯大罪而被斩首。老宰相很是后悔:“如果当初他在我府前滋事时,告官予以薄惩,或许他不会如此胆大,而招来杀身之祸。”实际上,这个道理不太难理解。小时候,父母对我们严加呵斥,何尝不是行善,是在帮助我们弃恶为善啊。现在为什么不太理解了呢?是因为所谓的自尊心逐渐增长,覆盖了我们对事情真相了解通达的“真心”。
现在说一说“净心”。有的人在帮助别人后,总希望能得到一点回报,哪怕是一个笑脸。如果因此而换来“恶心”,那就忿忿不平了。实际上,帮助别人,做完了,就结束了。何必念念不忘呢?如果深究起来,还是自我意识在作祟,心中总是在这样揣度:“没有我,他有这样好?一句感谢的话都不说,早知如此,当初就该不帮他了。”
真是这样吗?举个例子,比方张三想找一份工作,因李四的引荐而得以上班,并有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发展很好。如果李四居功自傲,说:“如果没有我,就没有张的今天!”此说成立吗?在我看来,是不成立的。比如我准备炒一份菜参加国际竞赛,急需要味精,在张超市买到了,并炒出了一份菜,并获得了一个国际上的什么大奖之类。是不是超市老板可以来找我,要分我一些奖金呢?不会吧?!当然,如果我很豁达,看到他找上门了,给他一些也未尝不可。实际上,别人成功自有别人成功的缘由,纵然你帮助了别人,也只是因素之一,如果居功自傲,则就贪天之功了。
如果因此而烦恼、愤怒,这就不是行善应当有的心态了。实际上,行善是应当快乐的,欢喜的,活泼泼的。如果做得很沉重,就丧失了行善的本怀了。如果行善,能够随缘、随分、随力,自然就会欢喜心生的。所谓随缘,就是不要刻意去做什么善事。善待每一个人,从内心去理解他、尊重他、关心他、支持他。从对你父母、子女等身边的人做起,包括你的下属、同事,你的工作对象,与你擦肩而过的路人。一些人不解此意,将行善固守在某个时候,某种状态,失去了行善的本意。我曾见过一个司机,因停车费与收费员发生争执,强行将车开走,差些把收费员摔倒。我了解这个司机,他哪里缺两元停车费啊,是心态的问题。如果这个司机能体谅收费员之艰辛,拿上停车费,给他一个欢喜,自己不是也很欢喜吗?何必要等到在台上去捐款呢?
所谓随分随力,就是量体裁衣,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他人的需要去做。总是勉为其难的去帮助别人,是有的热心人烦恼的根源,自己没有那个能力,或许是为了面子,或许是为了贪图对方的一点小恩惠,总是硬撑着去做,往往会让自己劳心费力。或者,帮助别人总是一厢情愿的去做事情,不知道是不是对方需要的,往往这种情况,也会自寻烦恼……
行善是门大学问,是需要智慧的。有智慧的行善,会欢喜的、光明的。写上这些文字,作一个引子,供朋友思考。愿大家行善快乐!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