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杂记

买书杂记

迟桂花散文2025-07-04 06:37:01
现在手边翻着昨天新买的《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心中还有些不舒畅。
关于《圣教序》其实我已经有一本了,只是它现在正躺在家里的书櫃里呢,而我身边却没有。哪为什么又会想起再去买一本呢?
其实这个问题说来有些话长。简单地说,就是因为经过“耕砚书坛”里山林老师的指点,他认为我想要更好的发展还是必需先回归到《圣教序》上,回到母体里吸取更多的养分,为此我便决定再买一本《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说实在话,我其实从来就不曾在《圣教序》这母体里吸取过什么养分。学行书之初是先从米芾《蜀素帖》入手的,中间间习过王羲之《兰亭序》,后来因为感觉自己学米字和创作无法接轨,便转习文征明《赤壁赋》,间习过赵雪松等。因为这一路学下来,发现所学的这些大师都是从“二王”一路走出来的。至古就有语说:学书要溯源。所以我也曾想过追其源头,回归母体,从王羲之入手,便于两年前买了本《圣教序》。但由于近些年来一直漂在外面,很少能静下心去习字,所以也不曾研习过,最后便带回家里存之高阁了。所以才有了昨天再买《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之事了。
重买一本《圣教序》本身就只是一件平常事,为什么现在翻着这本新买的《圣教序》心中却有些不畅呢?
这就要从昨晚在书店买书说起了。昨晚一到中心书城就径直走向艺术书店,在书法类书架上寻找我所要的《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很快就被我在一套系列碑帖丛书里找到它的身影,而且是和我以前买的那本一样的,便拿起一本在手中后又继续搜索着其它的一些碑帖。
每次去书店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把那里搜索个遍,而且是很仔细地搜索,总好像里面会有什么自己认为非常好的书没有发现。不管是有明确的买书方向,还是毫无目的地闲逛,我都会仔细地搜索。这已经成了我的一种习惯,非要在搜索完之后亲自确定没有我所非常喜欢的书后才会离去。
所以昨晚依照自己的习惯拿着我所要买的那本《圣教序》在那里仔细地搜索着其它碑帖。果然被我发现了一些好的东西,其它系列丛书里的《圣教序》,而且是两个系列的,加上当时自己手中拿着的就是三种系列的了。当然其它系列的还有,我也发现了,只是书的规格太大了,不是很方便我现在学习,要是在家里我是会考虑的,但现在是在外漂,所以太大的规格不是很方便。
翻开这三本不同系列的《圣教序》一对比,我很快就把最先拿在手中的那本和自己家里一样的《圣教序》放回了原位,而拿着另外两种犹豫好长时间。这两种从内容上看,一种是和我先前拿的那本是一样版本的,宋拓本,卷首有“墨皇”两字,每页的边上附有译文。先前那本是没有译文的,加上我家中就有一本一样的,所以我才很快放下了那本。另一种则是不同的版本,同样也是宋拓本,不同是那本是现藏日本的某的地方(没大记得具体藏处),卷首卷尾有很多大师的题跋,拓本字口比“墨皇本”清晰,没有译文。再从价格上看,“墨皇本”的价格只是那很多题跋本的一半。所以在这两本选谁之间我犹豫不决。其实我更看好那本非“墨皇本”的,因为它的字口要清晰些,再加我家里就有一个“墨皇本”,再买一本“墨皇本”有点多余。在犹豫了好久之后,我最终还是选择了那本“墨皇本”,而放弃了那字口清晰的多题跋本。
也许你会问既然自己都看好那本非“墨皇本”,为何又要放弃选择呢?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墨皇本”有译书,非“墨皇本”没有,其实我也想过译文是可以自己搜寻的,而且字帖本身是行书,几乎不存在有多少不能认识的字,但对于文章的段句我确实无法段句;二是因为非“墨皇本”的价格相比“墨皇本”贵了一倍。所以我最终买了“墨皇本”,同时又买了和它同一系列中的孙过庭《书谱》和王羲之《十七帖》。
说到这《十七帖》我不得不再说几句。其实很久以前我就打算买过《十七帖》,但由于找了好几次,看到的都是《上野本十七帖》,这个拓本的字口很不清晰,拓片也比较暗,所以一直没有买,但它的确是《十七帖》中最能体现原味的拓本。而昨晚买了这本,它的好处在于合两种拓本于一书,前面是一个字口很清晰的拓本,叫什么名我还不知道;后面则是《上野本十七帖》,每页的边上附有译文。其实以前也见过这样的合两种拓本于一书的《十七贴》,但由于是两种拓本一行一行对比的方式排版印刷的,还配有文字性的习字要点讲解,而且价格不绯,所以没有购买。
现在手边翻着这本“墨皇本”的《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心里还是会想起那本多题跋本的帖子,总有些心中不畅快的感觉。

2008年11月25日深圳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