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

小店

湩乳散文2025-04-01 05:14:19
小区外面新开张了一家修补店。店主是一对来自乡下的中年夫妇,种上了乡下的地,他们带着修车和补鞋的手艺来城里挣钱,供他们的女儿读书。女儿在一家重点学校读高中,她是夫妇俩唯一的希望和寄托。门面临街,他们每天
小区外面新开张了一家修补店。店主是一对来自乡下的中年夫妇,种上了乡下的地,他们带着修车和补鞋的手艺来城里挣钱,供他们的女儿读书。女儿在一家重点学校读高中,她是夫妇俩唯一的希望和寄托。
门面临街,他们每天全部的工作和生活在过往人们的眼里都是坦白相呈的,没有可遮掩的秘密。门面只有十二三个平方,夫妇俩却把它安顿得井然有序。屋子的左边是一些补鞋用的家什:手摇专用缝纫机,五颜六色的猪牛羊碎皮,各种式样的鞋跟,尺码齐全的鞋底,还有鞋钉、鞋线等一应俱全。这就是女人的工作台了。
屋子的右边是修车用的各种型号的备用轮胎,链条、车篓、车锁、打气筒、扳手、钳子等,男人在这里每天为了生计满足而快乐地忙碌着。屋子的后半部分简单地隔出两三个平方作为厨房。为了有效地利用空间,男人用木板搭建了一个简陋的阁楼,那就是夫妇俩的卧室了。
女人补鞋的手艺精巧而细致,这一定得益于她当姑娘时值得夸耀的针线活儿吧。每双鞋子开线、脱胶或磨损的地方,经她的手缝合、粘贴、垫补,几乎天衣无缝,不留下任何痕迹。每双补好的皮鞋,她都会仔细地刷得锃亮,整齐地放在身后的架子上。女人言语不多,说话的声音很小,总是谦和地微笑着接过顾客送来的鞋子,补好后,又用同样的笑容把那些鞋子送走。
男人修车很忙碌,总是一身油污。补胎、拆卸、组装、檫洗,他样样在行。油污的手指夹着劣质的香烟,嘴里哼着小曲,不一会儿功夫,那些有毛病的车子就被他调理好了。
夫妇俩的朴实厚道和精湛的手艺获得了人们的认同,他们的生意逐渐好了起来。人们把要修补的鞋和车往小店一放,打声招呼就可以了。有时候夫妇俩还应顾客的要求上门服务。正如小店门口的对联上写的:“精修细补迎嘉宾,货真价实回头客。”没多久,夫妇俩就融入了小区人的生活。成了小区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然而,补鞋修车的收入用于一家人的生活毕竟拮据有限,有时他们会把乡下的土鸡蛋、水果玉米和芦笋收回来卖,也可以补贴一下家用。小区的人很乐意买他们的东西,新鲜、实在、方便。
去年暑假,是夫妇俩最高兴的日子。他们的女儿很争气,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夫妇俩的辛劳没有白费。但这也就意味着夫妇俩要更加辛苦和忙碌了。女儿在北京每月要500元的生活费,光靠补鞋修车是无法支付的。男人在修车之余,开始上街蹬三轮车。我曾看见男人在酷夏的烈日下卖力地蹬着三轮车,汗水顺着他黝黑的脊背往下流,让人想起老舍笔下为生活而奔波的骆驼祥子。夫妇俩的生活更简单了。稀饭、面条是家常便饭,很少看见他们吃肉。整个夏天男人总是穿着破了洞的T恤,也舍不得买新的。他说修车也穿不出什么好。弄脏了可惜。
寒假,女儿回来了。从来没有看到夫妇俩那么高兴过。女人煮了早已腌制好却舍不得吃的腊肉香肠,一家人乐悠悠暖融融地吃着团圆饭。过往的行人都可以看见他们简单透明浓厚质朴的亲情。晚上,一家人兴致勃勃地看着那台旧的黑白电视,尽管没有机顶盒,只能收看几个台,但这丝毫也不影响小屋里一家人的欢声笑语。那个文静秀气的女儿坐在如杂货铺一样的小店里平静而坦然,亲昵地和父母讲她的大学生活。我在补鞋时听女人说。他们的女儿很乖。很懂事。读书很用功,用钱很节省,从不和同学攀比,也不嫌弃自己有修旧补旧的父母。女人说,有这样的好女儿。再苦再累心里也甜,也值得。女人的话让我羡慕,更令我感动。人生短暂而辛苦,我们忙忙碌碌一生,最可宝贵的就是拥有这样知足的平常心吧。
贫乏的物质生活并没有消磨夫妇俩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小店门口,有一块大石头,男人捡来一块瓷砖用水泥粘贴在上面,就是一个别致的石凳。夏天的夜晚,男人坐在上面抽烟、纳凉。看着门前的木槿花树,在夫妇俩的照应下它长得枝繁叶茂,还开出了缤纷的花朵。夫妇俩还养了一缸金鱼,那是男人自己用玻璃制作的渔缸,鱼是女人从市场买回来的,城里人的生活情趣和闲情逸致,夫妇俩在辛苦劳作之余也体会体会。
有一天晚上,夫妇俩收拾得干净整齐,早早地关了门,男人带着女人去了河边的广场,那里在放露天电影。在多媒体便捷的今天,看电影似乎是很遥远的事了,城里人已经不屑的事,夫妇俩像节日一样隆重。患难之中见真情。夫妇俩在小区开店几年了,从未见他们红过脸争吵过,两人体贴关爱,齐心协力经营着他们共同的日子。有一天路经小店,男人和女人在低声地说着什么,女人羞涩地笑,男人伸开手臂想搂着女人,而女人却不好意思地躲开了,夫妻的亲昵恩爱洋溢了整个小店。比起现在许多物质生活富有,但感情冷漠的夫妻来,夫妇俩是楷模了。
新的一年开始了,生活的河流依然静静地流淌,送走读书的女儿,小店夫妇带着希望又开始了新的忙碌……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