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父母怀念家
父亲出生于1919年12月。那一年,正是为了反对“巴黎和约”、维护国家利益,由青年学生发起的“五四运动”席卷全国的时候。所以,父亲出生和成长的那个年代,注定了他们那一代人是要为维护国家利益而在所不辞的一代人。
1936年12月,17岁的父亲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事抗日救国的地下活动。1937年1月,父亲又坚决要求参加了当地的红军游击队,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1937年9月,父亲所在的红军游击队整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教导团,成为当地抗日的主力部队。在这支部队里,父亲先后担任过班长、排长、团侦察参谋,参加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战斗。
父亲记得最清的是唐县的张各庄战斗和闻名世界的“百团大战”。
唐县张各庄战斗发生在1937年10月,父亲当时是班长。在行军途中,父亲所在的部队与日本鬼子迎头遭遇,由于枪支特别是弹药太少,遂展开白刃战,战斗异常惨烈,父亲所在的连队只活下来两个人,爸爸就是其中之一,而他的许多同年入伍的同乡战友都牺牲了。
闻名世界的“百团大战”更为艰苦,用父亲的话说,就是天天有战斗,天天有牺牲,天天有胜利,十分残酷而悲壮。许多新入伍的战士还没有穿上军装,甚至没有摸过枪就牺牲了。
在这期间,父亲最为荣耀的经历是三次见过白求恩大夫,并奉命率一个连护送白求恩大夫过铁路赴冀中前线。“文革”中全国都在学习“老三篇”,父亲结合学习写了自己三次与白求恩见面的回忆文章,引起了很大反响。那一段时间,父亲备受尊敬。
1943年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战斗相对减少,父亲和一大批在抗日最前线同日本鬼子浴血奋战了几年的战友们一起,被组织送进了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速成中学学习,父亲还担任了区队长。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葛振林,既是父亲的同乡,又是他所在区队的学员。
在抗日军政大学,父亲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初级中学的政治、语文、数学以及各项军事方面的课程。一年半的学习结束之后,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已经进入反攻阶段,父亲没有再回到过去的部队,而是根据组织的安排到当时党中央所在地的陕北革命根据地工作,担任驻守在陕北清涧县的八路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二旅九团的作战参谋。
父亲离休以后曾经给我说过,在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段时间,他所在的部队主要转战在晋西北地区,在离石、繁峙、神池一带和日本鬼子打过仗,然后向西过黄河到陕北清涧县驻防,主要任务就是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挑起内战,蒋介石声言用三个月时间,最多半年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当时在西北战场,蒋介石下令胡宗南的34个旅25万大军向延安发起重点进攻,扬言三天时间占领延安,企图把党中央围堵消灭在陕北的黄土高原。
当时,守卫延安的西北野战兵团只有两万五千多人,父亲所在的教导二旅就是其中一支。旅长是1929年就参加红军的罗元发将军。为了保卫党中央,父亲和所在的部队一起,转战陕北黄土高原,参加了著名的羊马河、青化砭、沙家店、袁大滩等战斗;参加了保卫延安抗击战(就是发生在金盆湾著名的“七天七夜”之战,后拍有电影),瓦子街、洛川、西府、榆林、沙家店等战役;参加了长十五里铺、冉店桥、张家坡、屯子镇等守城战斗。
这前后,父亲所在的部队改编为教导旅、六纵、六军等,在完成了保卫延安的任务后,一路西进,边行军边作战,解放了兰州,顺着河西走廊一直走到了汉武帝犒劳将士的古城酒泉。在这里短暂休整后,又一路高歌进军新疆。
新疆和平解放后,父亲长期在驻疆部队工作,足迹踏遍了天山南北的边防哨所,成长为党的高级干部。后根据工作需要,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父亲又转业到地方工作,直到1983年离职休养。这就是父亲一生走过的简要历程。
父亲说过,他最怀念战火纷飞的年代,虽然艰苦,还会流血牺牲,但非常有意义,心情格外痛快。
我的家最让我热爱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原籍陕西省汉中市,1932年阴历十一月初三生于甘肃省酒泉市。1949年10月,父亲所在的部队解放了酒泉并在此休整,就在这时,年仅17岁的母亲报名参加了解放军,被分配到第一野战军一兵团六军十六师宣传队任宣传队员,而父亲当时在该师的四十七团任教导队队长。
由于父亲是老同志,没有结婚,年龄也不小了,母亲的出现为父亲提供了机会。经组织介绍,父亲和母亲很快相识了,并于当年的11月正式结为夫妻。然后就同乘军用运输飞机飞进新疆,驻防乌鲁木齐(原名为迪化)市。
从此,父亲母亲开始了在新疆的生活和工作。由于新疆是和平解放,原国民党驻疆的十万大军起义后,被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兵团,下辖第五军、第九军。为了整编好、改造好、领导好这支起义部队,进疆部队中的一大批老同志被派往起义部队担任政治工作干部,做起义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父亲也在其中,他被派往九军二十六师缁重营任教导员,不久又升任师司令部直工科科长,而母亲也随之调任二十六师宣传队工作。
1952年2月,父亲又被调往新疆军区政治部任干部科科长,母亲则又随调军区政治部幼儿园工作,直到1958年转业。这之后,母亲主动放弃组织上给她在地方安排工作的机会,埋头操持家务,同时又长期担任了母亲所在的骑兵一团、骑兵五团、步兵一团家属队队长、军区后勤部家属队副队长等职务。
父亲母亲给我的家
家是什么呢?千万个人有千万种说法。我的家留给我的感受和理解是,家是一个人感情的港湾,是寄托精神的乐园,是无法忘却的永久纪念。
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全家的核心人物。但父亲工作太忙,很少在家,也很少操持处理家务。在我的印象当中,家里的一切事务,不管大小巨细,都由母亲里外操持。所以,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家就是母亲,母亲就是家。
上世纪60年代初,是三年困难时期,当时部队的家属虽然要比地方好一些,但也是比较困难。那时,母亲已经有了我们五个孩子,爷爷也刚从河北老家来到新疆,母亲上要敬老下要养小,面对的是每天的油盐酱醋、吃喝拉撒睡的生活琐事,面对的是一个很难当的家。
但就是在这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红笺小字,说不尽平生意
下一篇:相思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