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并不温馨的记忆
我愈来愈觉得网络对于我日显重要了。这倒并非说自己的生活已经真正步入到了所谓的信息化或者智能化时代,而是我居然因它丢弃了一直以来伴随我走过学生时代乃至工作期间曾无数次使用的笔,而且还不用再按点儿打开电视
我愈来愈觉得网络对于我日显重要了。这倒并非说自己的生活已经真正步入到了所谓的信息化或者智能化时代,而是我居然因它丢弃了一直以来伴随我走过学生时代乃至工作期间曾无数次使用的笔,而且还不用再按点儿打开电视看新闻,也无须通过电话就可以与人聊大天也不会唾沫横飞。所以,我才有此感慨。
说起聊天,颇有意思。两个或多个并不认识的人,相互也看不见彼此的容颜,在网络里胡侃神聊且大多说的都是些无关紧要或虚眉烂眼的事情,偶尔“呵呵”就算作是咧嘴轻笑,忽而“哈哈”大概也未必张了多大了嘴巴。当然也一定会履行审查年龄、居住地、婚姻状况等询问手续,有雅兴的就聊千年文化,没有的大多问天气情况,吃饭与否之类的无聊问题。喜欢深究的自然会问到你的童年或者你的学生时代,然而在相互歌颂充满诗意的童年回忆之余,我却对校园生活的过去并无什么好感。那倒不是因为校园里曾经失落过我的初恋,而是那些受我尊敬的老师以及育我成材的学校给我留下的灰色记忆。
或许是受经济大潮的冲击吧,有那么一段时间,老师也不再安守清贫,下海的下海,淘金的淘金,整个校园上演着出走的大电影。看着他们满脸的对于未来的憧憬以及对教书育人的不屑,我却一点也崇敬不起来。剩下没走的老师,总会在某一个时刻,某一些言语中闪烁其词地暴露着他们的嫉妒,流露出几分要看好戏的神情来,我却觉得这些老师比出走的还要厌恶。与此同时,也受经济大潮的冲击,学校开始巧立名目地收费,从学生身上“淘金”。于是我面对这群曾经尊敬的老师,回忆自然不会美好起来。
记得有一次,说是组织学生郊游,需要穿统一的半袖衫,而且还要印上学校的名字,学生们自然也乐意。于是开始收钱了,不多,每人15元。交完了钱就傻等着衣服回来好出去爬山野营,等啊等,从草长莺飞的春天等到落叶飘飞的秋天,暑假来了,而衣服终究没来。原本想踏青不成,还可以秋高气爽一番,然而老师出来说话了,定衣服的厂子倒闭了,还卷走一千大毛的定金。那么,剩下的钱呢?老师说了,都买了教室走廊悬挂的名人照相框了。答复到此为止,谁要再问那是树标杆、出风头。于是全校800多学生每人15元衣服款除去被骗的一千元外大概都买了相框了,我悄悄地算了一下,一个相框大概需花费150元。我猜想,或许那是18K金边的相框吧,可我又悄悄地看了一下,不像。我们还好,已经脱离了义务教育的范围,多花点为学校做贡献也无所谓,可那些正在受义务教育的初中学生呢?我直到今天还记得那个答复我们的老师所说的话:学校是大家的,名人也是大家的,那些名人照片下方的名言是用来让你们受教育的,钱花在正点子上了。听了这番话,我觉得经济大潮把老师的尊严冲击的顶点不剩,留下了一群丑陋的躯壳。
过了一段时间,有几个下海湿了鞋却没淘到金的老师又跺着方步走上了讲台。人类大概历来就喜欢随大流,不是有句老话嘛:十亿人民八亿赌,还有两亿在跳舞。于是要打麻将就一起打,要下海也就一起下。忽然有一天,有些一起跳到海里的突然忆起自己根本不识水性,于是赶紧回头是岸了,就如同讲台上的这几位一般。于是,我从这几个水性不好的老师眼里看到那落寞的神情,手里捧着的是教科书。心不在焉地教书育人,彷徨落魄地误人子弟。
如若负气地说,后来我没有成为一块好料,多半是拜这个学校这些老师所赐,当然这只是如今闲聊时的一句笑谈罢了。走入社会,参加工作,娶妻生子,我又开始和老师接触了。看着一些经常上课不好好授业,然后再收钱给学生开小灶的老师,我似乎更加厌恶。如今“补课“也成了一种风气,家长望子成龙愿意掏腰包,老师乐此不疲职业开小灶,于是学校就成了圈孩子的一个羊圈,学校以外才是学本领的舞台,老师的授业精神通常是在课堂以外才能打足,当然这种精神也是受了那些花花绿绿的钞票所鼓舞,并非是良心发现。这真成了教育之怪现状。
忆到这里,我忽然没了兴致,这些号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该怎样塑造孩子的灵魂?我曾经最尊敬的职业,却在我心里成了一面褪色的旗帜。于是,我鼓励自己承认曾经的幼稚,告诉自己理想并不等于现实。
在某一个聊天正酣的时候,我告诉网络那边不知老少的容颜说:校园,没给我留下温馨的回忆,不知能否给一个温馨的未来?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