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葬礼

快乐的葬礼

巡绰马散文2025-04-06 22:21:02
亲人去世了理应是一件悲伤的事。特别是在葬礼上,面对亲人的遗体即将告别人间,那种场面一定催人泪下,让人痛苦欲绝。然而,对于居住在于粤东和福建沿海地区的人们来说却恰恰相反。2000年7月,刚大学毕业,受一
亲人去世了理应是一件悲伤的事。特别是在葬礼上,面对亲人的遗体即将告别人间,那种场面一定催人泪下,让人痛苦欲绝。然而,对于居住在于粤东和福建沿海地区的人们来说却恰恰相反。
2000年7月,刚大学毕业,受一个朋友介绍,我独自南下广东普宁,开始了我生平第一次打工生涯。朋友在普宁市一个郊区的小厂上班,他在厂旁边的村寨上租了一间小屋,刚去时,我整天无事就在村里这里乱走走,那里瞧瞧,渐渐地对那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产生了兴趣。比如学习淳朴的潮州话,观看古朴的居民建筑,了解当地寺庙文化,每逢初一、十五、三十,村民们为什么都要到寺庙里去烧香化纸拜佛?特别让我好奇的,要数那里的奇怪而浓重的葬礼。
一天,我刚刚起床,突然听见村寨上很热闹,于是我还未来得及洗漱就飞奔到流沙镇黄氏祠堂。哦,原来是村寨上一位老太太去世了,早上要举行葬礼,顿时我高兴极了,心想终于可以解释一直困扰我心中的疑团。
当我到达祠堂后,已经是人山人海,然而令我奇怪的是在人群中居然没有一个人哭泣,即使是身穿青色和白色孝衣的孝子也显得很平静,他们两个一伙,三个一群在大闹着、嬉笑着,从他们的脸上根本找不到一丝悲伤和痛苦。
一会儿,送葬的队伍出发了。整个队伍分为四大队,第一大队为演奏队,只见站在最前面的是军乐团演奏队,他们迈着矫健的步伐,弹奏着欢乐的曲子声,显得特别高兴;排在第二的是民间乐队,只见他们穿着整齐的青色长衫衣,用那生硬的方言边唱边敲着锣鼓,显得很十分开心;走在第三的是通俗歌舞队,他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唱着悦耳动听的流行歌曲,跳着欢快优美的现代舞蹈,显得很十分快乐。
第二大队是抬丧队(抬遗体)。只见他们一个个脸色祥和,边走边歇,嘴一动不动的,好像在哼着什么,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
第三大队是孝子队。按当地的风俗,以与死者的亲疏一共分为三小队。如死者直系亲属,丈夫或妻子,儿女、孙子等,他们一个个身穿麻布孝衣排在最前面;其次是死者的侄儿、侄女或哥哥姐姐等身穿白布孝衣排在中间;其他亲人身穿黑布孝衣跟在后边。他们一个个神情自若,满面春风的样子,显得十分乐观。
走在最后边的是第四大队名为陪送队。他们由村上所有同姓村民(以丈夫姓为准)、外村村民和各界朋友组成。人人左手挽着黑色袖章,右手拄着一把雨伞(不分天晴下雨),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着。他们一路谈笑风生的,悠然自得。
整个队伍大约二千多人,犹如一条长龙,十分整齐、有序地在乡间道路上慢慢地游行着。歌声、号声、锣鼓声、谈笑声、脚步声连成一片,真似一派节日盛会。我,一个与死者毫不相干的外来旁观者,为了解心中的疑惑,带着几分好奇,也加入了“快乐的葬礼”,紧跟在送葬队伍的后面,不解地注视着,沉思着。
无独有偶,2004年1月我到福建福清游玩,在途中又一次看到了“快乐的葬礼”的盛况。为了寻求到真正的答案,我特请教了当地的一位老者问其故。老者曰:“人固有一死,死了其灵魂就要升天堂,作为活着的人既然不能再尽孝道,就应该坦然面对死亡,这样死者在天堂才会更加安宁”。真是一语道破了“快乐”的真谛。
当然,我不完全认同老者的观点,但我理解每个地方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亲人去世,对于至亲来讲都是一件悲伤痛苦的事,情感上一时是难以接受的,难免悲伤,甚至痛苦不堪,这是人之常情,但仔细回味那位老者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的确,每个人活着都希望自己的亲人、朋友幸福和快乐,告别烦恼、痛苦和悲伤。因为人生没有永恒的幸福和快乐,于是人们为了安慰自己,以及对死去的人以心灵寄托,于是对天堂进行了美化,说那里没有忧虑和烦恼,哪里没有悲伤和痛苦,特别是在粤东,福建沿海一带,人们已经把死后快乐地去天堂当成一种信仰。
诚然,这种快乐的葬礼与我们土家族葬礼的风俗完全不同,但我认为面对葬礼,不管是悲伤的送别,还是快乐的离别,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善待生者,如何继承死者遗志,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工作,乐观生活,以此来祭奠死者,这才是对死者最大的安慰。

——2004年4月24日于贵州省沿河后坪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