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多久没和父母过中秋了?
“七月十五枣红腚,八月十五打个净。”每每快中秋时节,村里的孩子们必定满街嚷嚷的谚语,这句话讲的是枣子在农历七月十五的时候从底部开发发红,到了中秋节就已经没几颗挂在树上了。在我小时候,中秋节并不叫中秋节
“七月十五枣红腚,八月十五打个净。”每每快中秋时节,村里的孩子们必定满街嚷嚷的谚语,这句话讲的是枣子在农历七月十五的时候从底部开发发红,到了中秋节就已经没几颗挂在树上了。
在我小时候,中秋节并不叫中秋节,我们称为过八月十五,后来上了学才知道它的学名叫中秋节。每提到八月十五,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月饼。二十年前的月饼并不像现在这么多花样,我所知道的,无非两种,一种是硬皮五仁月饼,一种是酥皮月饼。
这两种月饼村里小店都有的卖,我还记得一般的五仁硬皮月饼大约是八毛钱一个,一块五俩。酥皮月饼却是极少的,而且要一块钱一个。一般人家并不会去店里买月饼吃,除非是要走亲戚,才会到店里称上一两斤,一斤四个。老板把月饼或是点心用那种浅褐色的草纸麻溜儿地包起来,上面在添一张喜庆的红纸,又从头上扯下纸线三下两下捆好,留一个扣儿,方便人们提着。奶奶的侄子比较多,也就是我爸的表兄弟们,我管他们叫舅,逢年过节他们都会来看我奶奶,于是我便有机会吃到各种不同样式的点心,那个时候我才知道这种酥皮月饼,里面的馅儿都不一样呢。
通常家家户户都会去加工月饼,自家的面,自家的油,自家的花生瓜子芝麻豆。隔壁孙庄有人家做加工生意,你只消把你家的材料准备好,多少材料出多少斤月饼。这月饼也都是一斤四个,你算好了,然后在他家排队等着,或者把你家的东西放到他们家,上午去的下午拿,下午去的晚上拿,或者第二天来拿,付给人家加工费,一斤按多少钱来算。当然他们那儿也会出售一些橘子皮做的青丝红丝或者葡萄干,你若要人家就给你加到月饼里。
每回都是母亲和邻居们一起去加工月饼,邻居们也都互相分享,你家有花生,他家有芝麻,大家各自互换一些。或者是等加工好了,因为口味不同,你把你家的给我一些,我把我家的给你一些。刚出炉的月饼都还是热乎的,母亲带回来的时候还要把月饼晾一晾,这样月饼就可以保存的久一些。但等不到月饼变凉,我和妹妹都会一人先拿起一个来吃,热乎的月饼别有一番风味。那个时候的幸福简单而又甜蜜,一颗又红又大的枣子,一个裂嘴的石榴,亦或是从小店买来与妹妹一人一半的酥皮月饼,都让我们乐得合不拢嘴。
北方的习俗,逢节就要包饺子,到了晚饭时候,一碗饺子一盘子月饼,先拜祭一下月神,然后开饭。中秋节是春节前最重要的节日,所以饭菜也比较隆重,一般都会有点鱼肉之类。那个时候吃肉不像现在这样容易,也只有在这样的节日才能吃上一点,自然,父母都把大块的肉给我和妹妹吃,自己则吃点鸡头鸡爪子。晚饭吃罢,自然是赏月,家家户户在自家院子里放几个板凳,一张小桌,桌上放着苹果、石榴、葡萄、月饼。我和妹妹往往是最迫不及待的,吃完饭立马把小凳子搬到院子里,一边坐着看天上的月亮,一边啃着苹果,还一边时不时地说着些没边没际的有关月老娘(月亮在山东一些地方俗称月老娘)的故事,这个时候就已经吃不下月饼了。爸妈收拾完后,也坐到院子里,这时候我和妹妹让爸妈一人揽着一个,纠缠着给我们讲有关月老娘的故事。那个年纪正是爱问为什么的时候,老爸每讲到一个地方,我们就打断说“为嘛会这样哩”,于是父亲又开始解释为什么,但这解释的里面我们又有新的“为嘛”了,老爸烦了,就说哪有那么多“为嘛”,接着讲之前的故事……不知不觉月老娘已经到了树顶,我和妹妹也早已睡熟,爸妈就把我们抱进屋里了。
十年前,当我考上大学,离开家乡到了外地,就再也没有跟爸妈一块过八月十五。六年前妹妹也出嫁了,有了自己的家庭,一儿一女,每到中秋节,妹妹和妹夫都会在自家小院里,揽着我的外甥和外甥女,给他们讲月老娘的故事。而我的父母,只剩他们两个在小院里,想着当年与他们一双儿女过中秋节的日子吧。
我只身一人,在深圳这座大都市的某个角落里,用键盘敲出这些文字,回忆着那些年与父母妹妹过八月十五的日子。
陌生人,你呢,有多久没和你的父母一起过中秋了呢?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风中摇曳的百褶裙
下一篇:为了你,我一定要幸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