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淘金路

悲喜淘金路

六安茶散文2025-08-01 17:34:08
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穆棱市河西乡雷峰村村民熊启写的《消失的村庄》一书的手稿。说的是:在他的印象中,满以为生活在盛产黄金的雷峰河流域的老百姓,会用金子搭筑起一座美丽富饶的现代化新兴城市。可没想到
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穆棱市河西乡雷峰村村民熊启写的《消失的村庄》一书的手稿。说的是:在他的印象中,满以为生活在盛产黄金的雷峰河流域的老百姓,会用金子搭筑起一座美丽富饶的现代化新兴城市。可没想到,却因为人们的过度开采,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原来肥得流油的黑土地,却被一片片荒滩所代替,美丽的村庄消失了,美丽的梦想破灭了。最后,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找另外一块梦中的伊甸园。看后,真是令人感慨万千。于是,便有了一种愿望,让人们一起来倾听雷峰河的诉说,倾听悲喜淘金者所走过的悲喜淘金路。

在很久很久以前,毗邻穆棱城区的雷峰河两岸山林翠绿,碧水依依,沿岸的人们过着幸福快乐的耕作生活。然而,也不知是什么时候,什么样的人,探得在雷峰河中蕴藏着丰富的黄金资源。什么砂金、脉金啦,不但储量大,而且点多面广,金矿集中。于是,便引来了众多的淘金者。120多年的采掘历史,都没能淘尽雷峰河的黄金资源。
新中国成立后,穆棱县拥有了自己的黄金公司,开始为国家开采黄金。当时,金矿拥有工人4000多人,主要有按大青,搬帮、泼毛沙等手工作业。可到了1980年,随着采金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三个大型采金船,再加上零散的采金者,一年共采集黄金上万两,当时,被黑龙江省政府光荣的命名为“地方采金第一个黄金万两县”,并获得了国家冶金部颁发的一座金杯,百里雷峰河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百里金川”。而在所有淘金者的眼里,雷峰河就是一条金灿灿的流金河,永远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据说那个时候,生活在雷峰河流域的人们没有几户种地的,全部靠采金生活。就拿河西乡新兴村这个600多户的大村来说吧,上个世纪90年代初淘金最狂热的时候,村儿里把土地转卖给了农民,近400户的农民翻了土地全都去淘金了。不过,那时金子也确实让老百姓快速的富了起来。金灿灿的金子不但鼓起了河西乡许多村民的腰包,就连四川、河北、山东、湖南等地的老客儿也都蜂拥而至,一时间雷峰河上真是翻沙走石,热火朝天。回忆往事,新兴村村民张吉财还是忍不住笑得合不笼嘴儿。1984年他开始挖金子。头一年小打小闹就挣了一万多块,在那个时候能当个万元户可不是件容易事。一看挖金子来钱这么快,老张当年就买了一台推土机,还雇了20多个民工,把承包地从上到下推了个底朝上。到年底,一家人坐在热炕头儿上点票子,十多万块,那个过瘾,那个快乐呀!当时,刚上小学的王永新同样享受着金子般幸福的童年。那时,城里的孩子也不过是吃着白面和苞米面两掺的发糕,而生活在新兴村的王永新是喝着牛奶、羊奶,吃着大果子、麻花长大的。那真是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蜂蜜蘸蜂蜜。就连河西乡雷峰河两岸的村庄也被人们称做“小香港”。饭店、歌厅、舞厅、商场应有尽有。80年代,河西乡就拥有推土机40多台,占当时全县推土机总数的80%。那村里人“牛的”,日本大摩托骑着,良友、长箭烟抽着,新兴村还第一个盖起了小洋楼,方圆几十里地的姑娘做梦都想嫁到这里来,那个火劲儿,那个滋润劲儿就甭提有多哏了。
然而,无论是政府行为,还是个体行为,当时,人们的眼睛都只盯住了黄金,却很少有人去关注雷峰河两岸的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由于多年来对黄金资源的掠夺性开采,“百里金川”的生态环境、土地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80%以上的农田被毁,国道受阻,河水改道,水土流失惨重。每逢雨季来临时,洪水泛滥,桥梁被冲毁,流域内仅有的耕地也连年减少,毛砂岗连绵起伏,采金砂坑遍布沟谷,“百里金川”成了名副其实的“百里荒滩”。河西乡因淘金而富起来的农民有一天突然发现金子挖不着了,地也种不成了,人们成了土地的流浪者。有的人不甘心,甚至把盖好的青砖大瓦房都拆掉了,到地底下去挖金子,可不但没有发财,反而陪得倾家荡产。再也挖不到金子的农民又想寻找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可遍地的沙滩连草都不长,种地成了淘金者的奢望。梦想着采金致富的农民守着这面目全非的土地种不出一粒粮食,存折上的数字也在一天天的缩小,农民们望地兴叹,金子成了河西人回忆中的幸福与快乐。
土地永远是农民的命根子。痛定思痛的穆棱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对“百里荒滩”进行复恳,还农民一片肥沃的土地,重建美好家园。
1996年,经国土资源部批准,雷峰河下游地段8505亩采金迹地被列入复恳计划,并规定在四年半的时间内完成一期复恳工作。一期工程总投资91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00万元,地方匹配资金30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15万元,复恳整理土地3500亩,新建浆砌石拦河坝3处,修浆砌石护栏1.2公里,疏通河道4.15公里,动用土石方量664万立方米,砼0.23立方米。在已经完成的复恳项目中,年粮食总产量达117万公斤,人均收入增加295元,从2003年起,四年内可收回国投有偿资金150万元。河西乡更新村原有800亩川地,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已被全部复恳为水田,新增耕地400亩。现在,这些水田都成了亩产千斤以上的高产、稳产田。
在市政府优惠政策和眼前一桩桩实例的吸引和感召下,有许多公职人员、个体业者、种养大户也纷纷加入到了“百里荒滩”的复恳队伍中来。有着更多经历的张吉财、王永新两位村民看到别人在采金迹地上做出了大文章,他们也重新回到了土地上。他们利用采金子的推土机把买到的荒滩变成了稻田,并在一个个金秋时节收获着重新播种下的希望。
聪明的村民给自己算了笔帐:现在市政府有政策,谁造田谁使用,谁造林谁受益。虽然现在我们每年都要往土地里投入,可一般三年后土地的劲儿就上来了,不用投入太多,光是产出了,地还是咱自己的地,上哪找这便宜事呀。老百姓算的帐一点儿都不错。作为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的穆棱市,复恳后的农民不但在龟裂的荒滩上撒下希望的种子,而且,还在享受着国家“两免一补”的好政策,使他们获得了更大的实惠,这实惠也在抚慰着曾经流泪的大地母亲的伤痛。今天,对于雷峰河畔的人们来说,从毁地淘金却失金,到复恳种田金复得,在这悲与喜,哀有乐的交织中,在大地的涅磐中人们对土地的含金量有了重新认定,今天的“寸土寸金”又被雷峰人赋予了更新的意义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