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床前有孝媳
朱元英,女,1919年6月2日出生于修武朱庄,2007年11月17日去世,享年88岁。在其去世前的三年零两个月里,因脑梗塞成植物人瘫痪病榻,过继的儿子的媳妇张桂梅三年如一日,含辛茹苦的照料老人,整整三
朱元英,女,1919年6月2日出生于修武朱庄,2007年11月17日去世,享年88岁。在其去世前的三年零两个月里,因脑梗塞成植物人瘫痪病榻,过继的儿子的媳妇张桂梅三年如一日,含辛茹苦的照料老人,整整三年,无怨无悔!朱元英老人一生婚姻坎坷,经历过4次改嫁,四任丈夫都因病先她而走去世。1958年,朱元英改嫁到了第三任丈夫——居住在焦作市解放区上百作乡老牛河村三组的任德富家里。1966年,任德富因病去世,去世时才48岁。朱元英终身未育,第三任丈夫也去世了,朱元英只好和丈夫的儿子时仅16岁的任年生活在一起。丈夫去世的第二年1967年,朱元英又嫁给了第四个男人——60岁的武钢粘土矿的矿工常幸运,1975年,常幸运去世。从1975年至2007年,30多年里,朱元英一直守寡未再改嫁,和第三任丈夫的儿子和儿媳一起生活(第四任丈夫没有任何亲戚,没有孩子),相依为命。
常幸运1974年患上食道癌,在林县、郑州等地检查,在焦作市二医院每天烤电,张桂梅在家里照顾老公公一年半,直到老人去世那一天,那时,张桂梅的小女儿才刚刚1岁半。2004年9月,朱元英查出患上了脑梗塞,在焦煤集团中央医院住了一二十天,当时朱元英已85岁了。医生说:老人恐怕不行了,脑细胞已经坏死,功能无法恢复。成了植物人的朱元英被任年和张桂梅抬回家里后瘫痪在床,朱元英瘫痪在床的三年零两个月里,不会说不会动,大小便失禁。一天三顿饭,张桂梅用小勺子一勺一勺的喂。朱元英大便少则一天一次,多则一天两三次,最多的一天,张桂梅更换了9次小褥子。夏天还好办用太阳晒,冬天却得用煤火烤,每天起码得烤三次。张桂梅面对瘫痪在床的老人,从没有厌烦的心理,她总觉得老人太可怜,一辈子结婚4次,丈夫都先她而去,而且终生不育,连个亲生儿女也没有。张桂梅说:“老人老了病了,我们不去伺候谁去伺候,就让我们权当是一回老人的亲生儿女吧!”。
任年1951年出生,现年56岁。任年出生才1岁半的时候,亲生母亲就去世了,任年8岁的时候朱元英嫁到他家做了任年的继母。任年是顶替继父常幸运在武钢粘土矿上班的,他的身份证名字已经改成常小年了,不改不好顶替接班。任年上班的那一段日子,每天干活得8个小时,而且每天骑车从家里到中站区龙洞的武钢粘土矿也得1个多小时,一趟班干下来得花12个小时。妻子张桂梅(1949年出生,现今58岁)心疼丈夫,不让丈夫干家务活儿,她把家务活儿和赡养老人的义务一个人全揽了过来。1993年,任年内退。任年和张桂梅有三个孩子,一儿二女,儿子现在已37岁了,在武钢粘土矿顶任年的班,两个女儿大的34了,小的31岁,都干临时工。他们家里还有两亩土地,张桂梅又得种地又得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张桂梅隔几天就得给老人擦洗身子,否则的话老人身上会出现褥疮。因脑梗塞的原因,老人的右手始终保持着紧握拳头的姿势无法伸展,掰都掰不开,每天,张桂梅都得用水擦洗右手。先用毛巾沾点儿温水伸进拳头缝里擦洗合拢的掌心,然后擦洗指头缝隙,最后把纱布塞进指头缝隙和手心做阻隔用的垫布,防止捂烂手掌和手指。冬天还没事,就怕夏天,整个夏天每天都要不厌其烦的更换。飞刀采访的时候问到:“这是你丈夫的继母,你为什么像亲闺女一样的伺候老人?不嫌脏不怕累!”张桂梅回答道:“这是一个大活人儿,她也没有闺女,看着挺可怜”。张桂梅隔几天就变着花样给老人改善生活,做些不同口味的饭菜一口一口喂给老人。
2007年11月17日11:40(阴历10月初八),朱元英因病去世。那天上午10点,张桂梅还刚给老人更换过小褥子,张桂梅描述当时的情景:“我去挖米的时候婆婆还在睡,喂饭时就不中了!”。对于老人的去世,街坊邻居评介说:要不是张桂梅这个孝顺儿媳妇,老人家恐怕活不了这3年多!也许早就不在人世了,多亏张桂梅这样一个厚道的好儿媳妇!张桂梅谈及三年多伺候老人的岁月,动情的说道:“天长日久我也习惯了,也不觉得烦,我从不嫌弃婆婆屙屎屙尿在床,我只在阴天的时候埋怨过老天爷为什么不把天晴起来。家里准备了20多个小褥子都不够轮换,阴天的时候没有五六个小时根本烘不干。我每次给婆婆垫褥子至少得3个,怕婆婆被梗住不舒服,婆婆成植物人不会说话,不得劲她也无法表达啊!婆婆尿频,有时一会儿一尿,尿湿了我就得赶紧更换,生怕婆婆被尿捂着。婆婆以前一直在队里喂牲口,一般这都是男人干的活,但婆婆为了给家里挣公分,不怕辛苦。我小孩儿多不好招呼,我记得婆婆经常把我的孩子系在怀里一边照料孩子一边喂牛。她老人家光喂牲口就喂了十七八年。七十多的时候,还一人上山喂牛。我婆婆一生勤劳,特别能吃苦,街坊邻居都夸奖说老人特能干!”。
任年提起过去,也是一声慨叹:“我父亲去世的时候,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我母亲找到公社,公社社长给了50元买棺材,村里老少爷们张罗着把丧事办了。我继母生性刚强,我们家穷成那样,我们就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我继母含辛茹苦把我们拉扯大。村里的一口水井在冬春之际没有水,每天四五点钟天不明,我继母就带着当时十五、六岁的我起床去担水喂牲口。我继母十分心善,经常帮助别人。我老家在山东,是因为山东发大水,我爷爷逃荒来到焦作。我们和继父继母生活在一起,家庭由这么复杂的关系组建成,我们却处得十分融洽和和谐,实属不易。”。
结束了两个小时对任年和张桂梅的采访,飞刀来到村里走访了几乎人家,随机询问了村民对张桂梅的评价。74岁的樊家乡老奶奶告诉飞刀:“这一片儿像张桂梅这样这么孝顺的人很少,你根本就找不到。朱元英80多了还一个人上山喂三四头牛,回家手还不落空,挺能干!张桂梅三年零两个月没日没夜照顾婆婆,对老人屙的尿的在床上从不着急不嫌弃,一般人做不到!”。51岁的郭连亮也讲述道:“两个都是大好人,好到一块儿了。我很感动,挺敬佩她们,婆婆待人好,儿媳妇也孝顺”。
朴实的作为见证了一个淳朴村妇的厚爱,向我们展示了她一颗金子般的心,她的敬老尊老之心令人敬慕,对待非血缘关系的老人却做的比亲闺女还亲,甚至超过了亲生女儿,让人震惊而感动!从张桂梅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传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