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中国远征军》有感
当我含泪看完电视剧《中国远征军》的最后一集时,我知道自己必须写点什么了。首先,此剧是大陆方面充分肯定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又一力作。自2005年胡锦涛主席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以来,主流媒
当我含泪看完电视剧《中国远征军》的最后一集时,我知道自己必须写点什么了。首先,此剧是大陆方面充分肯定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又一力作。自2005年胡锦涛主席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以来,主流媒体积极肯定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声音才逐渐散开。无论图书《国殇》的热销,还是电影《铁血》的热映,或是大陆迄今惟一一个“国民党抗日军队馆”的开放,都是这种境况的真实反应。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比原来强大了。因为我们终于可以正视当年对手的成绩,可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当年的正面战场抗战了。这是一个真正勇者的作为,是一个胸怀博大者的表现。
其次,腐败是一切政权的掘墓者。这在剧中有着很生动的表现。比如,前方将士浴血奋战,陪都重庆却是花天酒地;再如,凝聚着无数友好人士爱心的援华物资,却成了黑市上的抢手货。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皆是令人心寒。要问当年貌似强大的国民党政权后来为何败走台湾,“腐败”问题恐怕功劳不小。任何政权想避免历史周期律,若不除腐败,恐也美梦难圆。
第三,兵都是好兵,关键在于长官。剧中的韩绍功虽然是虚构的,但孙立人确有其人。不论真假,这两位我都很佩服。尤其是孙立人,作为军级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军,不愧为我中华民族的抗日英豪。我们这个喜好中庸之道的古老民族,缺少的不是智慧,也不是勇气,而是敢于出头冒尖的将帅之才。如果人人都将“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人怕出名猪怕壮”这样的古训奉为人生信条,那么国家到了危难之际,民族的重担能够放在谁的肩上?
第四,为什么我们为国捐躯的士兵总是“无名英雄”?这一点既让人疑惑,又令人心酸。我想,将那些铮铮铁骨之忠魂的名姓镌刻下来,并且供奉进庙堂之中,不是什么苛刻的要求吧。但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做的太少了,至于何时才能使忠魂得以超度,至今仍遥遥无期。面对此种境状,我不禁想到,假如再起战争,能有多少士兵甘愿成为“无名英雄”?或者说,纵使以身殉国,他们在九泉之下何以瞑目?
第五,“抗日县长”张问德确是“全国沦陷区五百多个县长中之‘人杰楷模’,不愧为富有正气的读书人。”(陈诚语)剧中上演了张县长怒杀汉奸伪县长周俊青一幕,却是语焉不详一笔带过。历史上确有此事,只不过伪县长并非周俊青,而是钟镜秋。而为了杀此汉奸,张问德老先生几乎赌上了一世英名,并且至今仍饱受争议。对此,我不想说的太多,只想引述章东磐先生在《父亲的战场》中一段话:“张问德非杀钟镜秋不可,当时和今天的许多人都不理解,可这不理解,也许恰恰是我们产生汉奸的文化基础,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对于生活作风之类个人品德上的小节过于严苛,而对忠诚、正义这些大是非上的过错又太过宽容了。当时所有责难张问德的人,每一位都不会比老先生年纪更大,但还有谁在国难当头之时毫不迟疑的站了出来,挽狂澜于即倒,在那片沦陷的国土上扛住了摇摇欲坠的国旗呢?张问德先生在审理汉奸的事情里押上了自己一生的美誉与清名,他义无反顾地杀掉了参与锯倒国家大树,拆掉家园之巢,而却救护了几只落难小鸟的钟镜秋,把对自己的争议留给了后人。他要用长久的争议时时提醒我们,对于‘仁慈’的卖国者,是永远需要有人来赌上英名、赌上勇气、赌上对你人品的非议去把他杀掉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历史原本可以更加真实,现实原本可以更加美好。可惜的是,我们的努力还远远不够。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两宫一城应犹在
下一篇:辛亥百年——游北京中山公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