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游北京中山公园

辛亥百年——游北京中山公园

玉磬散文2025-03-22 23:20:01
午后时分,天空中薄雾冥冥。虽然十一长假已过,天安门广场依然花团锦簇。天安门城楼雄镇于天空之下,楼上彩旗轻扬,楼下游人如织。与之相比,天安门西侧的中山公园则显得冷清许多。
北京的中山公园,历史可远溯至辽、金时代,初名兴国寺,至元代改名万寿兴国寺。到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为社稷坛。到了清朝,依然沿袭旧制,作为皇宫的一部分,是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祭奠场所。民国建立后的1914年,社稷坛被辟为中央公园,成为北京最早对民众开放的皇家园林之一。1925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曾停放在园内的拜殿(今为中山堂)中。为了纪念孙中山,该园于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
时值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一百年,对于个人来说是多么漫长。能活上一百岁,又横跨三个世纪者当是寥寥无几。然而一个世纪,就历史的长河而言,又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而已。百年中国的变化之大,后世视之,绝对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被外族入侵过,被列强瓜分过,内战连绵不断,规模堪称世界之最。也有过五四后的曙光乍现,更有过五十年代的理想岁月。有过辉煌的成就,有过崛起的奇迹。若要再细数那些“风流人物”,更加不可胜举。百年历史,百年传奇……
这一百年的中国,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沉重,也被寄予了太多的民族希望。若单就国家成就而论,中国从孱弱的东亚病夫,一路蹒跚走到今天,成为举世瞩目的巨人,中山先生可以瞑目了。
然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寄语,似乎在中华大地永远都不会过时。
孙中山生于乱世,卒于乱世。中山先生主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败落后的满清王朝,而新的王朝又以新的主义接替了他的三民主义。但是以他为代表的先烈们历经奋斗,终于给长期战乱的中国带来了和平。中国20世纪的百年,是半个世纪的动乱,半个世纪的和平,即使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并不全如百姓之意,也绝不是一份足以告慰先烈们的完美答卷。
进入中山公园,风定树静。在有着百年甚至千年树龄的古槐苍柏间漫步,幽静中感受历史的沧桑,想起曾经在一本《中国名联赏析》中看到过中山公园的一幅对联:
此间原是帝王居。看天低翠柏,艳锁群芳,除却紫燕流莺,更有何人游禁苑;
今日尚留宫殿在。喜月朗瀛台,波澄太液,睡醒黄梁春梦,来听渔鼓唱前朝。
此联作者佚名。从“来听渔鼓唱前朝”词句看,应当是民国年间所作。
寻遍园内的亭、堂、楼、阁、榭,也没能找到此联的踪迹,不过,对上副对联还是深有感触,那些曾经唱响渔鼓、聆听前朝的故人们,他们一定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也会成为后人眼中的前朝旧事。只是,无数的前朝事,又有多少能被后世所传颂呢?
中山先生不朽。然而,又有几人能得如此殊荣?仅就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如今又会有多少人记得他们的事迹?
曾经因为服装生意,经常往来广州,每次都住在离黄花岗烈士陵园不远的沙河。在租住的私人旅馆里,往来的也都是内地到广州打货的生意人。大伙每天除了采办服装以外,业余时间便是打牌、闲聊、吃饭、看电视和睡觉。电视里的“新闻联播”,除了我偶尔会关注以外,没一个人愿意看。大家想的只有生意和日常的生活消遣,没有人在意时事。而对于附近的黄花岗烈士陵园,根本无人关心,甚至无从知晓。身处江湖之远的普通百姓们,想要的只是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实实在在,生活过得更好一些。对于当世之庙堂事,几乎无人会为之操哪怕一丁半点儿的心。更何况是那些湮没了的历史陈迹?莫说敲响渔鼓唱前朝,怕是连听的兴趣都不一定会有。
历史人物,无论成王者如唐宗宋祖,亦或败寇者如六国君王,最终也不过都是一抔黄土。历史故事,一如楚霸王刎于乌江之悲壮,或是明崇祯缢于煤山之凄凉,百年之后,对于后世的寻常百姓,那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渔、樵、耕、读者们的眼里、耳中、心间,看到、听到、感到的,顶多也就是半江渔火、几杵疏钟、两行秋雁、一枕清霜而已。
中山先生的塑像高立园内,为后人世代所敬仰。但是历史潮流,实如《三国志》中所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即使没有赋予中山先生的领袖地位,也定会出现另一个伟人替代他,拯救并统一中华民族于乱世。辛亥革命仅百年,中华民族可是历经五千年之久。
作为普通百姓的我,还是不要在这儿感慨历史了。如今的和谐社会里,我还是多操心些自己的生活吧,把心思收回在现实的生计之上。莫怪我等俗人不敬了。中山先生,就此别过!
步出中山公园西门,已是夕阳西照。白日从一街之隔的中南海上空,穿透灰蒙蒙的云层,斜照在旧宫故苑的红色高墙之上。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