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武医养生

漫谈武医养生

被冒散文2025-04-05 21:33:49
近年来,由于中华传统武医研究院、武医研究中心、武医研究会等机构的成立,全国各地武医师、武医爱好者、武医研究者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尽管如此,大家对武医这个概念还是比较陌生。为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武医养生的
近年来,由于中华传统武医研究院、武医研究中心、武医研究会等机构的成立,全国各地武医师、武医爱好者、武医研究者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尽管如此,大家对武医这个概念还是比较陌生。为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武医养生的交流、探讨,现略谈下本人对武术、武医养生的理解与呼吁!
如何正确理解“武”?
“武”,《说文解字》收在戈部。许慎注引“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宣十二年左传文)《康熙字典》武字条引得多一些。“(左传宣十二年)楚子曰:‘止戈为武。'谈到“武”,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武术、武功、武学、武行、武德、尚武等。由练武而来的功夫,即武功。武功到达一定境界,便有超乎常人的功力,才能够通晓骨骼、经络、穴位等医理,少林寺一向就有“禅不通则武不达,武不达则医不明”之说。
“武”,还有尚武的内涵,是勇武、崇尚武德精神的体现。而这种尚武精神正是武者铮铮之武魂。武者若不具备这种精神,则不是真正的武者。艺无止境,才是武者的终极追求,就像李小龙那样,扬长避短、兼容百家,体现的是一种武学思想。
“术”,是一种技能手段、方法。武术,表面看是“武”与“术”,而实际上是“武”之“术”。武术之技术蕴含着“巧”。武术中所言“四两拔千斤”,“截拳不如截步,截步不如截心”,“以弱胜强”,“以无力胜有力、以小力胜大力”……此皆言武术之巧。手眼身法步在技击中都行之有术,以术入招,以招入术,术中含巧,招中生妙,才能称之为“招术”。有招术才能体现武术之精妙。因此,要分清武、术、功之不同作用。武、术、功是武术的核心问题。作为习武者要得到武之真谛,就必须具备尚武精神,武功之技能,这样才能自称为一个真正的武者。武者怀德而守义才不失君子风范。
武术的三种境界
中华武术是以“内练为修,外练为功”为理念,以“实战技击、强身健体、治病救人”为根本。
第一境界:强身健体
习武之人常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目的就是练就一副强壮的体质,这是人类不断进化的体现,挑战体质潜能,挑战生命极限,也是武术的魅力所在。通过内外兼修,提高人体机能,这是武术的最基本的功能。习武者通常先从单架、桩法、套路入手,逐渐感受内劲外力,进而再习劲力(发力、发劲)。然后是对化力、借力的感悟,俗话说“功夫好练劲难得”。武谚“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形意拳中“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人之七情六欲皆由心生。运动太过则损精气神,伤周身关节、血脉、筯骨、皮肉,伤先天,损后天;运动不及则精气神及周身难以运化与宣泻,便达不到锻炼目的。因此,习武之人一定要在师傅的指导下循序渐进,渐入强身健体的境界。
第二境界:防身技击
武术的技击功能可谓是拳法的核心,没有技击,无以言武。技击是武术、拳宗之神髓。武术,通过单架、桩功等练出内劲、外力,再习手、眼、身、法、步,由原式打法,化式打法,最终进入散手与搏击。如此神、意、气、力、贯于手、腕、肘、肩、头、足、踝、膝、胯,其中有至微,至极,至大之内功技术。先师曰:“得道之微,得佛之大,得儒之极,乃成技击。”少林向来讲究《擂台战术》,就是强调技击的重要性。
第三境界:养身医人
不管少林,还是武当,也不论青城,还是昆仑,各家功夫都面临一个“静多则废,动多则损”的问题。中医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湿则气泄,惊则气乱,忧则气滞,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气随百病,百病发于气也。伤脾、伤肝、伤肾、伤肺、伤心、伤形、伤志为七伤。练功十忌与中医所论七伤可谓异曲同工,武者应回避,免除病苦。
医药能治病救人,拳法之行血推脉也具药性,因而能健身强体,因此习练拳术须有合理性、科学性才能使养生有得,武功成就。武术在千百年的流传中,养生逐渐成为武术开发的首要功能。随着刀耕火种的结束,社会的文明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武术的养生地位将日益显著,也将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武医的概念
在中华大地上,有一种民间的医术,它与我们平时所知道的民间医术不同,它是在遵循中国传统民间医术的基础上,将中华武术与民间中医奇妙地结合起来,历经千百年来的发展,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疗风格,这就是武医发展的雏形。
可以这么说,传统武医就是一门经验性极强的临床医学。它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针对武术、运动过程中造成的各类损伤,采用相应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医学手段和方法的一门学术。武医中许多治病的方药及方法,流传于民间,以口传心授的方法流传下来,治疗效果具有简便廉验、疗效显著的特点,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这些独到的活人绝技大多掌握在武林各门派掌门人或者传人手中,大多都是当地有名望的武林泰斗。目前主要流行在河南、山东、福建、四川、广东等一带。
武医的内涵
中医外治是中国民间医术的精华所在,也是中华传统武医的根本。其方法很多,其中有推拿、按摩、点穴、气功、刮痧、放血、拨筋、艾灸、膏贴、敷药、外熨、熏蒸、药浴等等。这些外治方法,各有特点,有的方法如果用得好,效果立竿见影。嵩山少林禅武医传人释德建擅长“通窍疗法”、南少林龙形拳第五代传人温国生擅长“抓筋疗法”、太极传人彭一峰擅长“行手调经疗法”、两仪拳第十四代掌门张震岭擅长“点穴疗法”、南武当游玄德道长擅长“内功心法”、华山道人李振家擅长“辟谷疗法”、南少林武医传人林宏擅长目诊“经筋排瘀”疗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他们都是当今非常出色的武医大师。
武医认为,“久行伤筋,缓行则养筋;久立伤骨,凝立则养骨;久坐伤肉,息坐则养肉;久卧伤气,安卧则养气;久视伤血,内视则养血;久作伤节,微作则养节;久屈伤脉,徐曲则养脉;久伸伤俞,略伸则养俞。”武功高深者,大凡都懂内养意神气力,外养肩臂手肘;内养精津血液,外养筋骨皮肉;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赅;在内养性,在外养形。养分内外,内外如一才称全功。仁者养心,安身有处,练形有宗,武术有成。
中医也指出心、肝、脾、肺、肾五脏若过劳必会损伤,称之为五劳。因此,修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