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乡的桥
我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出生在一个典型的里下河水乡——江都市武坚镇。幼时的记忆中,天下的难事莫过于过桥,尤其是那风雨交加的日子。
那时候水乡能有桥的地方就算不错的了,好多地方还都是靠人工摆渡过河;水浅的坝头呢,一般都是赤脚趟水而过的,哪有现成的桥给你过呢?即便是有桥的地方,架的也是那种极其简易的桥。砍上几棵杨树或者榆树,削去枝叶丫杈,两根两根地交叉打进河底,就是桥桩了;再用两根弯度稍稍一致的并排放置一起,中间空出约八十公分左右的距离,这就是桥梁了;然后在上面依次钉上一些从树身上刚削出来的粗细不一的枝桠,桥面便算完成了;再组织几个壮劳力把桥面朝桥桩上一架,一座桥便架成了。这样的桥别看它结实牢固,其实人一走上去,整个桥身立即晃动起来,就好似现在旅游景点里的逍遥桥,令你胆战心惊。更要命的是,它不像逍遥桥两边都有安全网,不用担心会掉进水里。它没有任何安全设施,而且桥面上的那些枝桠不仅滑溜,之间的间距也大,一不留神就能把脚伸进桥缝里。这样的桥,水乡的大人孩子们却如履平地,燕子一般地就掠过去了。据大人们讲,他们小时候过的是毛竹桥,两根毛竹并排一担就是桥了,那种光滑可想而知,但我没见过。城里的人根本不敢过水乡的桥,记得有一回,我姨妈从上海来乡下探亲,她过这样的桥倒没问题,可苦了她的几个孩子,年幼的小女儿吓得哇哇大哭,最后还是我爸把她背过桥的。
即便是土生土长的水乡人,也有过桥难的时候。一种情况是狂风大作、暴雨如注的天气;另一种是风雪漫天、天寒地冻的日子,任你神仙的本事,也别想过桥。可是,大人们总要出工啊,孩子们也要去上学。这时候,队里的生产队长便开始行使他的职权。每遇风雨天,总是在桥的两端拉上结实的绳子,便于扶着,并安排两个人专门接送孩子们过桥,其余的大人们要出工呢!冰雪天呢,先组织几个劳力用稻草把桥面铺起来,再用搓好的草绳一道道捆扎,然后再安排人接送孩子们。在这种天气里,孩子们过桥多数是爬着过去的。在两种情况都不济的情况下,那就只有一个办法——撑来两条船,首尾相接横在河面上,大人孩子们从船上过毕竟安全些。
第一座水泥桥的出现是七十年代中后期,架设在当时的乡政府后河上。为什么要在那里架设首座水泥桥呢?因为当时学校、医院等都在乡政府的河对面,而沟通它们的就是一座小木桥,且坏得不成样子了,给人们带来许多的不方便,乡政府的领导也是下了很大决心才架的。据说此桥架成后曾引起一时轰动,有人曾引用毛泽东的诗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来形容它的雄伟壮观。四乡八里的人们也都自发地赶来看稀奇,长这么大,谁见过水泥做的桥呢?我爸当时倒是没来,他到过大上海,见过许许多多的水泥桥。据他说,他告诉我奶奶上海有水泥做的桥时,还挨了她一巴掌。
随着公路延伸到水乡,各种水泥桥便多了起来,有平板桥,有梯形桥,但大多是拱桥居多。水乡年年遭水灾,拱桥的桥洞多,既能方便排涝,又能保证桥身的坚固。我小时候不懂,总想:拱桥底下空空的,又没有桥桩,怎么就不垮呢?为此,常围着父亲问这问那。他是教师,懂的比较多,但他的解释我总是似懂非懂。后来,我从课本里学到了《赵州桥》一课,才似乎明白了一点道理。
前些年,为了加强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上级的关心下,水乡出现了有史以来第一座悬索桥——武汤大桥。它横跨在宽阔的盐邵河上,与武坚的第一座水泥桥同是南北走向,虽说是悬索桥,支撑起整个桥梁的并没有钢索,而是桥面两侧上的粗大的水泥框架,你可别小看了这些替代钢索的粗拙简朴的水泥梁,它们却有着千均之力。在四面临水的水乡武坚,这座桥梁发挥的作用确实不可低估。假如没有这座桥,武坚就成了自古华山一条道。有了它,不光拉近了与高邮、兴化、盐城等地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它把天堑变成了通途,给水乡人民铺就了阳光大道。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