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高考之日的感想
“又是一年高考时,几家欢喜几家愁”,这是我曾经写的一句打油诗。虽然我已经走过了高考的大门,内心有遗憾也有收获,但是今天想在高考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写一些关于中国高考及高等教育肤浅的的认识。记得曾经看过这样
“又是一年高考时,几家欢喜几家愁”,这是我曾经写的一句打油诗。虽然我已经走过了高考的大门,内心有遗憾也有收获,但是今天想在高考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写一些关于中国高考及高等教育肤浅的的认识。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新闻,一山东高考落榜复读生跑到北京大学的校门口,手里打着一个牌子,牌子上书写着“北京大学是北京人的大学”,借此反抗中国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公平,是的,中国的教育资源分布极为不公平,北京大学的确是北京人的大学,它不是全国人民的大学。北大录取率的不公平,那是由来已久,以2013年为例,北大在北京录取213人,即每万名考生考入北大人数为32.5人,而浙江,云南,河北分别为3.83,1.27,2.27人。毕竟北京大学位于北京,它绝不能让北京娃上王府井大街买切糕吧!其实说白了,这就是地方保护主义在教育方面的体现。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极为不公平,可以说是触目惊心。以211大学为例,北京有26所,河南,浙江,江西,甘肃,广西等人口大省及高考大省仅为1所。尤以河南为例,更加突显中国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公平,河南是中国人口超过1亿的人口大省,自古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原大地的所在范围,人口密集,文化深厚,但是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严重匮乏,211大学仅郑州大学一所,不及北京的零头。
高三考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高考考的好不如出生地好",的确如此,一河南考生上三本的分数便是北京考生上一本的分数。中国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问题,人口问题。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地区,以211大学为例,北京26所,江苏11所,上海9所,而河南,西藏,甘肃仅为1所。这样就愈加不利于落后省份的经济发展,毕竟文化的发展能推动经济的发展,21世纪是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所以可以这样说经济欠发达地区不仅缺少资金,技术,还缺乏人才,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引进人才的成本显然要高于本土培养的人才成本,真正具有创造型的人才更愿意去经济发达地区甚至是出国,其能提供优越的工作条件,高报酬,高福利,更有利于他们的个人发展。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各种条件的不足,就无法吸引外来人才来到本地区,但是地方政府可以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本地区走出去的人才回乡为家乡做贡献,本地区走出去的人才深感于家乡的落后,出于乡土文化情怀,建设家乡的壮志必会回乡为家乡做贡献,毕竟人人都深爱着自己的家乡,无论它贫穷还是富有。而高考就是培养输送人才的重要渠道。但是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公平不利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东西差距不是缩小反而是扩大。
中国教育资源的不公平,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度不公平,而人口问题更是雪上加霜,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之下,我们学生成为了最可悲的牺牲品,无论你是否考入名校,我们从小被摧毁的创造力和活力都是无法弥补的损失!有人曾在季羡林老先生逝世后感叹中国再无大师级人物,是的,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大师级学者都是出生在解放前,培养于解放前,这是不是新中国教育的一大败笔吗?比如美籍华人杨振宁,李政道等人获得诺贝尔奖,也不是在新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也许有人会反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不是成长在红旗下,但是莫言没有系统的接受中国的这种应试教育,他上小学的时候因文革而辍学,所以莫言的成才靠的是自己勤奋苦读以及未被灭杀的创造。
虽然清华北大人大在中国是数一数二的名校,但是他们却无法跻身世界名校,除了教育腐败、教师重金钱甚于学术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学生在之前12年的教育中已经被培养成了学习机器,高分低能已经成为了非常普遍的现象,所以社会上有人发出本科生的能力不如专科生的感叹。而更多的学生进入大学的校门,便沉溺于游戏,恋爱的世界,不爱学习,荒废大学四年的时光,这便是十几年高强压的学习泯灭学生创造力的后果,一旦逃离高考的苦海,便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目前的我就是这种状态,整天混混噩噩噩。但是更多的在某些方面极具天赋却不适应中国教育体制的学生被排斥在了所谓一流学府之外,就是那些偏科生和怪才等。这些学生通常比较有个性而被老师视作异类。这样的教育不是在培养人才,而是在以摧毁人才为代价,培养一批又一批流水线上出来的千篇一律的产品,分数成为质量评估的唯一标准。也正因为如此,目前中国是人才大国,但不是人才强国。
我们心中无数次数落了高考制度的种种弊端,但是我们还是觉得高考制度还是比较公平的,如果没有高考制度,很多出生平民人家的子弟无法竞争过官二代富二代的子弟,呵呵,也就不会娶上白富美了。毕竟中国是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高考制度还是目前社会上升通道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考制度就是中国社会最不公平的最大公平。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