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于雪域高原的一朵艺术奇葩

盛开于雪域高原的一朵艺术奇葩

涓涟散文2025-04-12 00:31:17
无疑,诗人曾小平先生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和雷子、梦非、羊子、张成绪、王明军等诗人一起为羌族诗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且有较大影响的诗人(另外最近出现的新锐羌人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代表)。
他继诗集《梦的花瓶》后,又出版了最新力作:诗集《飘浮在雪域的灵感》。曾小平的诗歌,给人的总体感受可以用李自国先生在《飘浮在雪域的灵感》的序言的一句话来说明:“……没有矫揉造作,没有脂粉装扮,而是自然地、朴实地像清泉般歌吟,像小溪般流淌,偶或还像春雨润物般地展示他亲近故乡、亲近泥土、亲近亲人的真情实感,无疑是盛开于雪域高原的一朵艺术奇葩。”
首先,我们来欣赏其具有代表性的诗作《萝卜寨,一个崛起的梦幻》:
鱼一般泊在岷山之颠的萝卜寨\是遗存最大的一个古羌部落\闪现着神秘之光\黄土铸就的辉煌\
吸引八方宾朋\述说着\古羌民族灿烂悠久的昨天\\写满岁月沧桑的萝卜寨\黄土夯筑的艺术杰作\一本无字、的史书\满载羌族的勤劳与智慧\长长的小巷\是一把钥匙\引领文人墨客去开启\一个文明的大门\如今,外面的世界真精彩\萝卜寨的生活规不应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鹰一般锐利的目光,不只在山歌\莎朗、咂酒、羌笛中徘徊\早已眺望远方金光四射的太阳\\新建的柏油路\是萝卜寨伸向未来的手臂\深情地拥抱现代文明\声声呼唤沿海的和风\吹来开明的灵气\种植庄稼的手开始叩击电脑键盘\渴望着打开一扇扇通向世界的门窗\不安分的血管荡漾着蔚蓝的梦\像美艳的凤凰\展翅翱翔在\这片神奇的天宇
在这诗歌里,我们看到,曾小平的诗是扎根于自己曾经和正在生活的羌族脚下的土地的,他的诗歌,是有根的,是有传承的,是和养育自己的土地血肉相连的。他把羌族“神秘的光”重新点燃,照耀在新世纪的上空,他把羌族“无字的书”变为心中的呐喊,喊出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他把萝卜寨的沧桑写在新一代羌族人充满渴望的脸上,渴望着打开一扇扇通向世界的门窗……同时,他迫切希望在古先民的精神里找到医治现代人精神萎靡不振的良方。
《诗·大序》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我们古代诗歌理论里,“志”
是一个具有深刻包容性的概念,大凡志、意、情、性、知等诸多情感和心理的因素都包括在其中,在曾小平的《萝卜寨,一个崛起的梦幻》里所表达的“志”自然如此。对脚下土地的热爱,对先民创业的艰难,对新时代文明曙光的向往,都包含在其“志”里。
我们再来欣赏其另外一首诗作《吹响春天的号角》,看看曾小平在诗歌里表达的情志。在这诗里,我们看到了“五千年金色的文明在甲骨文里泛光”,看到了“广袤大草原的祖先”的疲惫的目光,看到了祖先“书写的执着和坚韧”,看到了“羊角花一样娇美盛开的蔚蓝色的梦”,看到了“蛮荒对工业文明的深情的呼唤”……
刘勰在其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明诗》里言:“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使不偏邪)”在这句论断里,我们似乎可以知道,诗人曾小平其“志”的目的和用意所在。这可以在《禹碑岭上的思索》可以找到。当我们“习惯于用钞票丈量贡献”的时候,“却没有谁丈量一下,自己和大禹的距离”。在千万年的风风雨雨中,谁最长寿,谁最短命,不言而喻。这也是曾小平作为一个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干部在他诗歌里最想表达的:“一心为民,无私无畏。”
扬雄在其《太玄·至昆》里言:“鸿文无范,恣于川。”是的,曾小平作为一个诗风成熟的诗人,其诗作是不拘一格的,几乎可以说,每一首,都有作者匠心所在,这里就毋庸赘言。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