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小沈阳现象”的思考
小沈阳的表演,除了“不差钱”之外,我知之甚少,但对于他的奇装异服却不陌生,对其表演风格,在国内也早巳有些非议,一面火着,一面却遭到国人的抵制和唾骂,这回遭到的唾骂可不一般,因为他“低俗”,而且还“低俗”到美国去了。于是我联想起了另外一些事,今年春节,富乐山有一场群众演出活动,其中有一个类似“中江表妹”的女子,穿得花花绿绿,在台上乱蹦乱跳,但歌唱的还是很好,也多少加了一点“浑段子”,但大受观众欢迎;另外又有一个年轻人着装怪异,学着赵本山的样子,表演川味的脱口秀,时而又有点李伯清的口气,引起哄笑一遍,也大受观众欢迎。这时也有几个貌似知识价层的人,以不屑的口气评价为“低俗”……其实,以上二人的表演形式,和东北二人转,和小沈阳的表演形式是异曲同工的,虽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但是绝对“下里巴人”。是属于俗文化的范畴,如何对侍诸如此类的“俗文化现象”,或称为“小沈阳现象”,引起我一些思考。
其一,我们不能否认超女、小沈阳等和我们本地的那些演员带给观众的快乐,这也是他们诚实的劳动成果,但他们或一夜成名、或一夜暴富的神话以及“边缘性”的表演,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以及大众的审美评价。但见仁见智,各有所爱,只要对社会没有多大危害,让其在小范围或一些地区自生自灭,逢年过节取悦一下群众,减轻一点紧张生活的压力,也是大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如到处都是高雅艺术,都是周末音乐会,都去听贝多芬,不仅不可能,而且也是不现实的,你看就我们绵阳,每周周末音乐会去听的人也是寥寥无几。可见这些大众喜好的“俗文化”形式还是目前不可缺少的。虽说绝对“下里巴人”,但也不宜过多的抨击。
其二,小沈阳的背后,是一直饱受争议的东北二人转,这的确是一种较为另类的文化形式,素有“很黄很庸俗”的评价,公众褒贬不一。但小沈阳又坦然地说,现在的二人转是师傅赵本山已经改革过了的,是一种绿色“表演”,但是,他还说了一句话,“我不知道什么东西是'低俗',我只知道观众喜欢我的表演”。其实,我们四川的散打评书、脱口秀、有的川剧折子戏中也有不少“很黄很庸俗”的内容,也是经过“改革”了的,但至今仍然有“低俗”的内容,这些内容也有“观众喜欢”,但仍然需要有文化有素质的演员继续不断改造,逐步摒弃“低俗”的内容,提倡“绿色”表演。
其三,《新闻周刊》对小沈阳现象归结为源于中国对性越来越宽容,黄段子和与性相关的话题逐渐走上台面,成为中国公众谈话的内容。当我们还在纠缠于是捧还是骂,小沈阳是通俗还是低俗的时候,外媒已经探究到中国的社会和习俗层面,这种判断或许有失偏颇,中国一些独特的文化现象外国人也未必了解,但却值得我们思考。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品牌,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风。由此可见,文化在社会建设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先进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低俗的、颓废的文化则能抑制和阻碍社会的发展。我们不能一方面打击手机黄段子,大唱红歌,另一方面让低级庸俗的东西登上大雅之堂。美国《新闻周刊》的评论无意中提醒我们,小沈阳的表演形式和内容是不是已经通过大雅之堂进入文化娱乐领域的主流,而不只是存在即合理的层面。这—点是应该引起注意的,“小沈阳现象”是客观存在,民间流行无可非议,但进人主流媒体就应该慎重了!当然,我们的愿望是让“下里巴人”健康成长!让“阳春白雪”更加繁荣!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从历史教科书的演变看中国的改革
下一篇:千万别去当股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