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祥林嫂”

我读“祥林嫂”

径逾杂文2025-03-31 15:03:18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塑造的一个典型艺术形象。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最终沦为乞丐,就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冻饿致死。有人说,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塑造的一个典型艺术形象。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最终沦为乞丐,就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冻饿致死。
有人说,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立春之日,丈夫死去,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其实祥林嫂是有过短暂的春天的。因为他嫁给了贺老六,他是个坚实的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让祥林嫂既嫁又能从夫,夫死还能从子,贺老六虽然年纪青青却断送在伤寒上,但是祥林嫂幸亏有儿子,但是这个春天太短了,不久她的儿子阿毛又给狼衔去了,祥林嫂从夫不得,从子又不能,只剩下她一个光身,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
是的,祥林嫂是不幸的,她长期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奴性意识已经深深的在她的脑海中扎根,让她甘于受别人控制,让她只知道顺从不知反抗,只要还能生存就已别无所求了,但偏偏连这么低微的愿望也无法实现。
祥林嫂丈夫死了,没有了依靠,成了寡妇的她到了鲁四老爷家帮佣,她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她“安分耐劳”,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于是鲁四老爷留下了她,每月工钱五百文。祥林嫂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即使一天不停的做事,但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不再靠别人养活自己,掌握了一定的经济权,也有了一定的自由,虽然要依附于鲁四老爷,出卖廉价的劳动力,祥林嫂还是很满足。但好景不长,没多久她就被婆婆抓了回去,而她的工钱,她一文也没花,一千七百五十文全部到了她婆婆的手里。被抓回去后,为了她的小叔子的婚事,她的婆婆把她嫁进了深山里赚取彩礼,祥林嫂不依,却被“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她宁可撞香案自杀,也不愿从命。这种所谓的反抗行动,不但不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反倒是对它的顺从和奉行。当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工作时,她的丈夫死了,她的儿子阿毛也被狼叼走了,她没有了任何的希望,没有了任何依靠,于是她将自己的命运依附于掌握着经济大权的鲁四老爷身上,不仅经济生活上要靠鲁四老爷,她的人格的价值和命运也操在鲁四老爷手里。所以祭祀时鲁四奶奶一声呼叫:“祥林嫂,你放着罢!”便一下子剥夺了她争得人的权利的最后希望,当最后被鲁四老爷解雇,失去了仅有的谋生手段,断绝了唯一的经济来源后,沦为了乞丐,最终死在了冬日的夜色中,结束了她悲惨的一生。祥林嫂两次到鲁四老爷家当佣工,被婆婆卖到山里,都与她不占有任何经济权力有着紧密的联系,她没有独立获得生活条件的手段,她连象自耕农一样自给自足的经济地位也没有,只能被迫靠出卖廉价的劳动力维持生活,所以结婚后她的丈夫控制着她,丈夫死了她的婆婆又控制着她,她在鲁四老爷家帮工鲁四老爷控制着她,她象个奴隶一样活着,而她却不去反抗,不去争取作为人的价值。长期在经济上处于被压迫的地位让她习惯了对于那些掌握着经济大权的人的顺从,这故而造就了祥林嫂的悲剧。
鲁迅认为,中国人从来没有争到过做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那么在家从不了父,既嫁从不了夫,夫死从子又不能的祥林嫂,她从来没有争到人的资格。
其实祥林嫂只是我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是千千万万中国母亲悲惨一生的生动写照。她的一生是对中国众人奴性思想的血泪控诉,表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劣根性的深恶痛绝。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