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志愿者》自序

《西部志愿者》自序

戌腿杂文2025-03-31 15:02:16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西部志愿者》这部长篇小说总算完成了。面对众多读者的询问我心里又多的了一份恐惧,这样的恐惧竟然日益俱增。想着创作这样一部小说还是在两年前的夏天,那天我去綦江县新盛镇采访,镇上领导引见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西部志愿者》这部长篇小说总算完成了。面对众多读者的询问我心里又多的了一份恐惧,这样的恐惧竟然日益俱增。
想着创作这样一部小说还是在两年前的夏天,那天我去綦江县新盛镇采访,镇上领导引见我认识了该镇气田村的青年志愿者王寿波,王寿波当时是气田村的村党支部书记,他也是那年夏天经过竟选当上气田村村支书的。2003年9月,王寿波从西南农业大学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毕业后,响应团中央号召,放弃当公务员的机会,来到綦江县新盛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进行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是全国第一批服务西部的大学生志愿者。
新盛镇作为重庆市十大养蚕基地之一,高峰期的年产茧量为5000担,但是这里的蚕农却常年被一种家蚕多发病“白僵病”所困扰着。由于蚕农对该病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了解,都认为是蚕种本身的问题,根本无法避免和防治,所以他们习惯于让成堆的病蚕自然死亡。发现这种情况之后,王寿波迅速找到当地各个养蚕户,挨家挨户告诉他们这种蚕病是可以进行防治的,并耐心地向他们讲解“白僵病”的发病机理及预防措施。在仔细观察农民的蚕子和养蚕环境后,王寿波提出用漂白粉与新鲜石灰调配成“防僵粉”的治疗方案,经过推广,效果明显。
还有一次,王寿波在镇蚕桑示范园育苗基地看见,园主正盯着一片萎蔫枯黄、断了根茎的桑树发呆。经过仔细观察,他判断这就是俗称的“泥枯病”,王寿波马上告诉园主赶紧喷施“甲基拖布津”,园主怀疑地看了看王寿波,一声不吭。没过几天,园主专门跑来找到他,说用了他说的办法,幼苗全部救活了,要不是及时喷药,他投入的10多万可就打了水漂。临走的时候,园主还特意要去王寿波的手机电话。
通过一件件这样的事例,新盛镇的百姓了解了王寿波,而王寿波也体会到了“自己被需要的感觉”。经过一年的服务实践,王寿波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浓厚友情,他决心留下来继续为父老乡亲服务。2004年9月,王寿波参加了重庆市綦江县新一轮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24岁的他当选为綦江历史上最年轻的村总支书记,并成为大学生西部志愿者中的第一位村官。
为了做大做强蚕桑产业,当上村官之后的王寿波,在日常的村务之余,仍继续参与到县科委“桑树一步成园快速育成技术及大蚕省力化台育技术推广”项目中,与县蚕桑站的技术人员一道对蚕农进行技术指导。那年,全镇已推广蚕台育200套,为广大养蚕户节省劳动力50%以上。而实现桑树一步成园快速育成后,全镇多养秋蚕1000张,增加蚕茧产量30000公斤,增收30万元。
王寿波说“在志愿服务的一年当中,我真实的感觉到这里才是我的用武之地。”正因为这种自身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才让王寿波舍弃了更多的机会,踏踏实实地留了下来。
记得那天我与王寿波交谈了仅5个小时,从他为什么选择做西部志愿者,到农村后的感受,工作的苦与乐等等,采访王寿波时,他已经当上了8个多月的村官。8个多月以来,气田村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村民们到村委会办事开会,不再钻昏暗潮湿的地下室,村委会有了亮堂的处所;泥泞的山间小路铺上了石板;蚕桑树种得到改良,农民收入增加……王寿波还主持起草了《气田村2005—2007年发展规划》。王寿波的终身大事也有了着落,在镇卫生院找到了女朋友。村民们最终相信,王书记是真心留下来帮他们的。
采访王寿波后,我写过一篇《村官王寿波》的通讯,也就是在写作这个通讯时,我萌发了创作一部《西部志愿者》的长篇小说。西部志愿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校园到基层,在基层面对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过程,一种角色的转变,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是战胜自我,克服一切阻碍的过程。也就是从那天开始,我特别关注志愿者们的生活,我所在的綦江县就有20多名志愿者活跃在全县各乡镇、各部门,他们中有医生、有教师、有记者、有农技员……他们和全国一万余名应届高校毕业生一样,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汇聚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的旗帜下,打起行囊,离别静谧的校园和繁华的都市,投身西部基层,唱响到西部基层建功成才的主旋律。(待续)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