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说:八佾第三

论语新说:八佾第三

曲水杂文2025-03-31 15:03:32
本章阐明礼的重要性。并以周礼为核心,规范了社会礼仪、婚丧嫁娶等制度。孔子主张仁为礼的基础,若没有仁,礼就只能是形式。因此孔子主张定等级、别贵贱。这里,指明人的差别必然存在。但是,孔子认定,这是十分合理
本章阐明礼的重要性。并以周礼为核心,规范了社会礼仪、婚丧嫁娶等制度。孔子主张仁为礼的基础,若没有仁,礼就只能是形式。因此孔子主张定等级、别贵贱。这里,指明人的差别必然存在。但是,孔子认定,这是十分合理的。这是不要求人人平等的思想,是对于现代社会的反动,是十分错误的。孔子说“克已复礼以为仁”就在于维护这种等级秩序的存在,是倒退的。不过,孔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存在必不可少,是十分正确的思想。作为今天、法律和道德是必不可少的。只是古代的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于维护等级秩序。今天的法律,是要求人人平等的法律。礼,[法律和道德]作为公众公认的东西,就得人人遵守,违背法律和道德都是错误的。
正文:
原句用[1][2][3]……等等加引号。新说用1、2、3、等等。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八佾是周天子才能享受的舞蹈,季氏只是大夫,以八佾舞于庭,是十分违礼的,所以孔子认为是不可忍的事。他告诫人们对于丑恶的事,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是不能熟视无睹的。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
2、礼乐的根本是仁,是人应懂得作人的道理。一个人如果只知道表面的形式,不懂作人的根本道理,空的礼乐是无用的。现在,一部份人否定文艺的社会作用,只看重其形式,这文艺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3]子曰:“大哉问!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3、孔子十分重视本质,而不看重形式。因此,他要求礼仪应从节俭来办事,对于丧礼应从内心哀悼,而不只是表面隆重。
[4]“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4、一方面,这是盲目自大的表现,是大国沙文主义,这是错误的。另一方面,他鼓舞中华民族应有志气,一个怏怏大国,还不如那些小国吗?
[5]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5、这里,孔子并没否定一切竞争。他认为合礼的竞争,如体育赛事,是公正的,公平的。因此其争也君子。
[6]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谓也?”子曰:“起予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6、孔子认为,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礼仪建立在仁德之心基础上。学习的人,不能不知根本。这就是说,艺术中的思想和精神内容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形式。
[7]子曰:“夏礼吾能言之,祀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7、研究古代学问,应有充分资料作证据,不能随意断想。妄加推测。
[8]祭如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8、祭祀应诚心,若不诚心,不如不祭。作事也是如此,若不诚心,不如不作。
[9]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9、黑格尔说,罪犯是自己给自己的判决。一个人犯了真正十恶不赦的罪,是不能使自己赦免的。不过无罪受冤者除外。
[10]“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是礼也。”
10、无论去任何地方,不耻下问都是懂礼的行为。
[11]“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11、孔子对于礼所规定的东西,是不能轻易废除的。不过,这得随时势而易。如果,时势变了,仍然要求合古礼,这是保守。
[12]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12、孔子认为,下对上绝对服从,是十分合礼的。人们却以为是谄媚。这里,应区别对待。若上面是正确的,下对上服从,应该。若上面错误,下对上绝对服从,就是谄媚。
[13]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3、孔子认为,上下级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14]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丧。”
14、爱情文学,不等于性文学,以性文学为爱情文学,是对爱情的亵渎。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5、对于过去的事,不要过多责备,对于成功的事,不必再议论。决定应做的事,不要去劝阻。这是要人们忘记过去,不必为过去所纠缠,人应着眼未来。不过,前事总是后事之师,无论成功或失败,都有一定经验教训,难道不应当总结么?
[16]子说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嫩如也,绎如也,以成。”
16、音乐的规律是可掌握的,掌握了音乐的规律,就可以懂音乐。事物的规律也是可掌握的。掌握了事物规律,作事就必然成功。
[17]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7、一个人应心口如一。在上位,内心不宽厚,只表面虚假应付,人民会相信吗?对人不从内心尊敬,这是懂礼吗?对于丧事,不是从内心哀戚,这真是孝子吗?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