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吟咏扬州的三首绝句的写作特点
《唐阙史》记载:“扬州胜地也。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万数,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沈括《梦溪笔谈》说:“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十三
《唐阙史》记载:“扬州胜地也。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万数,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沈括《梦溪笔谈》说:“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十三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扬州在唐代是商业集中的大城市,又是个交通大站,其繁华热闹在东南首屈一指。当时诗人歌妓云集扬州,留下无数诗作,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徐凝《忆扬州》
萧娘脸下难胜泪,桃叶眉头易得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这首诗妙就秒在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来反衬出扬州的可爱。起承句是描写扬州人的生活状态。原意是:扬州的少女们很逗人喜欢,她们成天都挂着笑脸,无忧无愁的样子。但诗人偏偏不这样说,反而说她们的脸上是藏不住眼泪的,眉梢上很容易引来愁闷。这首诗是诗人在事后想念扬州,记忆中最强烈的自然是扬州的美好事物。运用反话的手法,诗味似乎显得更加浓厚,使读者更加对扬州产生极大兴趣。
转结句是描写扬州的月色景观。原意为:扬州的一轮明月,真是太美了,与你相比,其他地方的月亮简直是黯然无光!诗人却这样表达:扬州啊,你是够无赖的了,你竟然把天下三分之二的月光都霸占去了!读到诗作的最后一句,读者才知道诗人独特的构思,读者真为之震惊,与其他描写扬州的诗作对比,让人耳目一新。“二分无赖是扬州”,用“无赖”入诗,不是徐凝首创,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本意是可爱,反说它无赖,无赖正是爱惜的反话。本诗第四句为诗眼。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本来他早已离开扬州,写诗寄给朋友,却先打听扬州那是人迷恋的景色。第一二句是诗人记忆中的江南:青山迤逦,似与天接,绿水迢迢,蜿蜒如带;虽然时已深秋,但江南大地依旧山青水秀,景致不减春色。蕴涵着诗人对扬州美景的怀念,和对友人能长住其间的羡慕。三四句是诗人调侃话:在这深秋之夜,皓月当空之际,老朋友是在桥上教那些佳丽吹箫吧?“二十四桥”,一说是指扬州的二十四座桥,一说是扬州的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女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玉人”,一般指貌美如玉的女子,但诗中是指韩绰,含蓄着诗人对往昔快乐生活的追忆,和对当下寂寞生活的厌倦。诗人用最为简单的语言写出最富特色的事物,并能激发人们无尽的联想与想象。本诗第三四句为诗眼。
张祜《纵游扬州》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第一句实际上也是化用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但不及杜诗之丰神饱满。第二句实际也与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意境相仿。所谓神仙,唐人惯以代称妓人。这两句只是笼统地记述扬州城的所谓绿杨城郭、红袖楼台而已。没有什么精彩之处。第三句忽发奇想:“人生只合扬州死”,以其设想之奇险而出人意外,读之拍案叫绝,惊叹不已。这句诗是全篇中之警策。这句诗如换一种说法:“扬州好得要死”,直是极平常语,淡而寡味。但这里用死事入诗,且又是作者现身说法,所以造成了极为传神的夸张效果。
第三句为扬州景物传神,第四句则只是第三句的具体补充。禅智山,指当日江都县西的蜀冈,因禅智寺得名。据《宝佑志》:禅智寺,“旧在江都县北五里,本隋炀帝故宫”。既是炀帝故宫,其山光水色之秀美,自可想见。故宫遗址而作好墓田,全然诗家口吻。细玩诗意,除极赞扬州风物这层意思外,对隋炀帝亦或略带微讽。本诗第三句为诗眼。
综上所述,同样是赞美扬州,三位诗人用不同的角度来描绘,抒发自已的思想感情。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也谈影视圈低俗的乱象
下一篇:中小学生歧视现象新动向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