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间思绪:从路金波的“回应”说开去
朦胧中,感觉自己醒来。睁眼看,外面仍旧一片黑暗。虽明白晨光渐早,日子渐长。却仍懒懒地赖在床上,不想起来。无聊地辗转于床,思绪无限扩大,无法收拢。只得强迫自己披衣起床。时针显示,不到六点。这是我的习惯。
朦胧中,感觉自己醒来。睁眼看,外面仍旧一片黑暗。虽明白晨光渐早,日子渐长。却仍懒懒地赖在床上,不想起来。
无聊地辗转于床,思绪无限扩大,无法收拢。只得强迫自己披衣起床。
时针显示,不到六点。这是我的习惯。早上不超过六点起床;午间不超过十三点午睡;晚上不超过十一点睡觉。跟那些不过午夜不能入睡,不过中午不能起床的夜猫子相比,我算得上是个独例。故而上大学时,室友闹到午夜还精神十足,我则早已酣然入梦了;她们上午十点还在梦中,我却已到市里转了一圈回来了。毕业后也是,同学聚会时,他们打打闹闹搞通宵,就我得早睡早起,才能有精神。
起床后,赶紧整理好自己,便赶紧补充能量。在网络上走马观花,搜集最新消息;在书本上细读精思,背诵几句经典。“一日之计在于晨”,这清晨的时光,睡醒后的时光,是我的头脑最清醒、记忆最好的时刻。所以这种时候,我常常雷打不动、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必修课。
大概一个小时后,我就开始筛选脑海中的信息,清理一下相关资源,一般情况下将其整理为文字。这样,至少对自己有所交待了。
又是韩寒与方舟子的战争。今早最显眼的要算路金波博首推荐的文章《为什么蝴蝶和屎壳郎不能成为朋友——正面回应方舟子》。
路是韩的支持者,当然不可能将韩说是屎壳郎了。他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对方舟子质疑韩寒作了“心平气和的正面回应”。
这样一来,许多人又对他的态度质疑了:韩寒自己都没有作出“正面回应”呢,你路金波算得了老几?
路却不这么认为,他坦荡而从容,一点也不回避锋芒。
前段时间,韩方二人就韩寒文风的前后变化,韩寒的是否是文学天才等问题展开过笔伐,有过正面交锋的。正如路文中所说的“《杯中窥人》《书店》(两篇)等‘新概念作文’中,‘涉及性、属中年人的恶趣味、行文半文半白、文笔中规中矩、和韩寒博客文章文风很不一样’(引号中的词句是方舟子的)”,韩仁均“操纵”“1999年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可能性,方舟子的《“天才”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之谜》,韩寒为写作快手等等问题。这一次却是路金波来作正面回应,自然就会有人质疑了。
当然,韩派是不会质疑的,他们只会拍手称快,直称路的回应很强悍,很给力。从下面这段文字里,也的确可见路的笔力非同一般:
方舟子所作《天才韩寒创作“三重门”之谜》,全文主题思想是:韩寒你写这书到底是16岁还是17岁还是16岁半?你写的时候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你旁边到底有没同学看?你有没有瞒着你爸?你写作之余有没有在周末踢过足球?有没有去资料室看过24史?你在诸多采访中为何回答的前后不一致?你和你爸的说法为啥不一样?
路金波评论:写《三重门》时的韩寒不知道他以后会成这么大的名,更不知道有一天要遇到方舟子。假使他能穿越回去,一定会去公证处门口写,甚至索性调戏女老师被关进看守所一年半载,像高晓松搞翻译一样,断了“找枪手”的理论可能。
但是韩寒没有先见之明,所以他不得不在2012年重新回答这些问题(全文只有这段话是采访韩寒所得):“写《三重门》从初三暑假(1998年,16岁)开始,持续了整个高一。但是1999年我又上了一次高一”(严谨的方博士按预产期那么算的,没注意小韩有俩高一)。“这两个高一,有时候是课堂内写,有时候是课堂外写”“周末踢过足球,去看过24史”“写的时候当然不能给人看,写完给我同桌陆乐看过,所以班里其他几个同学知道我在写东西”(画外音:陆乐同学幸亏还健在吧)。
路金波继续评论:你说十六七岁的高中生,若是写了小说,就不能看书和踢足球了?从2000年成名,其后若干年接受许多采访,有时候是懒得说(韩寒在央视《对话》中就是消极不合作),有时候说的不严谨。
这样多次评论后,还有推论作结,不可谓不严谨了。
不仅这一条如此严谨,路金波所写的每一条都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思维,一二三四后,接下来有ABCDEF若干。
其思维为何能做到如此严密?我认真读了他的博文目录,发现路金波不仅爱写,爱评,最主要的是他还爱读。近几月的博文之一就是他的读书小记。这小记有书目,评论或者书摘,很实用,我也随手摘录几则,供自己选书备用。
1、《第九个寡妇》、《霜降》(严歌苓著)
《第九个寡妇》和《白鹿原》一个量级。这是另一个《活着》的故事,但小说比《活着》强大许多。王葡萄是中文小说中的巅峰女性形象。严歌苓竟然能将河南土话揉入语言。天才的写作者,伟大的作品。
2、《理想丰满》(冯仑著)
他谈房地产“三种模式”(地主加包工头、厂长加资本家、导演加制片商)使人印象深刻,谈“董事会”显出职业素养,谈“立体城市”“中国中心”印证了他的理想丰满。冯仑做的多,走的远,想得深,并且,能用口语把东西讲明白。
3、《论教育学》(康德著)
人是不能自主存活的动物。抚育—训诫—教导——自主学习、兴趣与集中注意力。孩子不需要襁褓,而是坚硬的床。这大概是传统“德式”或欧美王室“严格家教”的理论基础
4、《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那谁弄那啥不是因为A,而是因为B。”
这句式以后可以被命名为“刘震云饶舌”。敢把同一句式在一本书里用500遍,不显啰嗦,只觉智慧幽默。这个蔫坏的河南人真是大师。
整本书只说一件事:人和人之间,能不能说得着(河南话里读zhuo,四声)?
纯粹的小说,把这“理儿”说透了。说者不动声色,读者入迷、着急、笑哭。大师佳作,五星推荐。
对于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路给予了很深刻的批评并对作者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虽是通过熊培云的手写出来,但也的确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望所谓的教授们能够听进去,好好地反思自己,不要只想到做学问是为了赚钱,写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名望,或在学术界的地位。
当然,作为喜欢文字的人,更有必要认真深入地思考,多方面地阅读好作品,写出好作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辨识能力,带着批判的眼光去选择,带着理性的思维去学习,不要将垃圾将宝贝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