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多少为好的标准在于深刻性
书是记载知识的工具,书中的知识是前人丰富的经历,而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每件事都从头经历一遍,每个道理都从头推理一遍,所以说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创造,接着别人走过的路继续往下走,才是最实际,最有效率的。磨好手中的刀再去砍材,才能事半功倍。这就是理论先行的关键所在。
但古人还有一句话:“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这句中国老话成立的前提就是深刻性。书读读到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这种现象固然存在,但也有读书读傻了偏离实际的情况。所以深刻性在这里扮演了一个更重要的标准,这个标准是读书多少乃至经历实践多少的决定性因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表达了读书读得好就可以得到黄金屋和颜如玉,显而易见书本上的知识如果理解深刻的话是有大用处的。怕的就是没有深刻理解,而读书之外实践中的美丽视觉、触觉、嗅觉、听觉以及味觉,显然要比嗅不到听不见更不能触摸的文字在深刻性上有所区别,读书量多少只是认知的不同途径罢了。
书读少了,实践经验也能够让人成长,进而达到了人性的升华。经历过实践的磨练,人会懂得珍惜,了解了什么叫幸福,这个过程,促进了读书中理论的理解。反过来,要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精神提升,多读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充分的理论准备指导了实践并验证了实践经验。当然如果理论准备不足,书读得太少,不能以理论触类旁通,博采众长,不能把他山之石拿来攻玉,这也是阅历肤浅,将会遭受许多挫折,也许也会走很多弯路。
读书的标准应当也必须是深刻性。我们已经不需要去做一个试验来验证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我们完全可以从书本的理论和实践中知道这个事实。所以阅读一定数量关系紧密的书是成功的前提。没有这一定量书的理论基础,奥本?海默做亿万次实践也不会造出原子弹。书若是读得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没有深刻性标准的判断,无情的现实会将读书人打成个“无用”的恶名,眼高手低的坏毛病都对不起那么多的名著经典。三国马谡精熟兵法要略,能指点行军打战,但在实际的军事实战中,刚领军就造成了街亭失守,上演了一曲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古人有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即是对书的深刻性的怀疑。
哪些书重要,判断它的深刻性,从而在这方面成为专家;不进行深刻性的判断,即使互联网的出现,学的东西再多也只是高级“填鸭”而已。如今已经进入到了信息时代,图片、录像、电视、卫星、网络等等,已经能让人们足不出户就体会到万里之遥,我们坐在家里通过网络就能获益非浅。尤其是电子书的出现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加快速的前进。广泛的读好书使人知理,让人学会为人、做事、生活。
以炒一个菜举例,先选择相关重要的烹饪书籍学习理论,可是真正做起来,却未必能做成功,所以还得不断的练习,在实际操作中学到最真实的做菜的方法,才有可能做出香喷喷的炒菜。并不是非得读书多才能成功的。我们现在社会上仍然有很多读书少的人生活得好的例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些人他们虽然圣贤书读得少,但他们却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取了更加有用更加深刻的知识。
一字千军QQ:957138271
主页http://www.myspace.cn/danaotiangong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一篇:案例分析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