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死得其所

少年维特——死得其所

改更杂文2025-04-03 23:49:06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作家歌德笔下的传世力作。主人公维特的形象在我们脑海中难以抹去,他与美丽善良的女孩儿绿蒂之间的爱情更让我们叹惋,而维特之死也永远的成了读者心中的一块“伤疤”。关于这部作品,我想谈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作家歌德笔下的传世力作。主人公维特的形象在我们脑海中难以抹去,他与美丽善良的女孩儿绿蒂之间的爱情更让我们叹惋,而维特之死也永远的成了读者心中的一块“伤疤”。
关于这部作品,我想谈谈我自己的的观点,那就是——维特的死,死得其所。
维特是十八世纪德国的进步知识青年的形象,才思出众、情感丰富,受卢梭思想的影响,追求自由平等……凡此种种,我并无异议,但有两点我有必要说清楚,这也是我对传统看法的一点讨论。
第一,说“维特的烦恼集中表现在爱情上”。
这个说法极为不妥当。按照这个说法,小说似乎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错觉。然而,维特的烦恼只是通过爱情表现出来了而已,而不是集中表现在爱情上。好像是在说,维特的烦恼很多,而“爱情”是他烦恼最多的一块,真的是这样吗?有一点点思维的人都知道:肯定不是!这个观点的表述方式存在语言误导,容易引起误解。
第二,说维特“试图在爱情的小天地丽寻求慰藉”。
这个说法更让人受不了,不知您感觉如何?好像在说:维特什么事儿都难以完成,百无聊赖,然后退而求其次,想利用爱情来弥补一切。这是否影响了维特爱情的纯洁性?这样的说法未免夹入了太多的功利性吧?
暂且作罢,我们来看看维特死得其所的理由。
维特的死,被人道主义者,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唯物论者们认为成是天大的悲剧(我的一位教授老先生看到这里,在旁边给我批了这么一句话:“怎么批判唯物论去了?什么叫唯物论?严谨啊!”我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但是我需要指出的是,您老人家是否也应该严谨一下呢?我这里是在批判吗?您这样批示可能只有两个原因,其一,太“防微杜渐”了;其二,根本对文章没作仔细阅读。好了,不多说了,要不然期末要给我穿小鞋了!)。基督教里的上帝和天堂是令基督徒心驰神往的,认识惨淡的维特想采用死去来结束他对现实的绝望,想去另一个国度历经不一样的人生,而“自杀”这种向“上帝”主动靠拢的作法又被教会所彻底否定:这双重的无从抉择,形成了维特更深层次(理性层次)的双向痛苦和悲剧。
其实,生命按理说是宝贵的,死是一种对人性的浪费,自杀更是一种愚蠢。然而,像维特这样的年轻人,而且是如此优秀的年轻人,在现实中处处碰壁、无所发展的人来说,活着就意味着要苟同、妥协、趋炎附势、顺水二流……不然,他是进不了“社会”的。能苟同吗?能妥协吗?试想,一个先知面临着一帮凡人,如木的凡人,他能做什么呢?尼采却说这世界没有“先知”,为什么?很简单,他自己就是“先知”,高处不胜寒,谁人能了?真要与世俗妥协,就会失去了个性和自我,没了个性和自我就同红尘烟雾一样了,淹没于人海!这样活着有意义吗?所以,死并不是唯一选择,但,死却绝不是可耻的!(那位经常批评学生的老教授看到这里,语重心长的批下了这么一段话:“如果都这样想,社会何以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他所言之意,我们都懂!就是不知道他老人家这句模糊朦胧的话究竟是在夸我还是在损我呢?)
实言之,如果世界有一个老大,而那个老大就是某一个自然人的话,他会按照他或者他那个集团利益和意志去改变世界的。而我们大多数都是凡人。试想,一颗火热的心,走到哪儿都是冰块在面对你,它会长久的“火”下去吗?三人成虎啊!个人有多大力量去改变社会和外界?
这绝不是柔弱,这是“很铁不成钢”的无奈,这是历经艰辛却依然无能为力的彷徨。
放弃行动和追寻,不再远行,这不是无耻,他已经疲惫不堪了。
他不愿再与人争辩,这不是他的消失,而是你们的悲哀!
像维特这样的人,绝不可能是“柔弱、缺乏意志和临危无措”的人。一个勇气十足的大蚂蚁吹一口气就像改变全球气候吗?我不是消极,只是很现实的说话;我也不是堕落派,我只是在阐述一个问题。一个人,他有抱负、有理想,他没有坚强的意志和信仰,他能成功吗?不可以!他无力去改变这个本来就千疮百孔的社会,你就说他懦弱了吗?ok,那我请问阁下,你扪心自问:你现在满足了吗?你曾有的雄心现在还有过吗?你对现实不曾有过遗憾吗?你不妥协顺从一些东西,甚至放弃一些最基本的东西,你现在能在这个位置上继续坐下去吗?我料想你也不敢回答,因为你的回答会显得极度的不真实,虚伪的让你自己都会感到惊讶!剩下的话,还需要我说吗?维特的死是小说情节的悲剧,而小说却是整个社会的福气,“维特”已经不再是一个人了,而是一种现象,而这个现象又值得我们更多的去关注和深思。
深思!思到现在也未曾深过!即使偶尔深过,也差不多又变的浅薄了。总的来说,“维特”的价值却始终没有走出小说来,这难道不是我们的另一个悲剧吗?
绿蒂,不过是一个催化剂和放大镜,在小说中加速和放大了情节走向。她是一个寄托,维特最后连拥有这种自然、纯真、美丽和爱的权利都给剥夺了,活在那样的社会中,有意义吗?他不是仅仅因为失去了绿蒂,他还因为失去了对“真善美”的感情寄托,美好的东西被没收了,于是绝望便随之而来。
爱情虽然是亘古的话题,但爱情却永远都不是谁的唯一。相信维特的死纯粹是为“爱情”而死的人,估计这类人七窍之中,也仅仅通了六窍!
维特的问题就像“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个问题一样,本身就是一个没有终极真理的复杂问题,仅供讨论和诠释。但是学者们老是停留在“是先有鸡呢,还是先有蛋呢?”这类答案式的求解上的话,我劝大家还是提前打住了吧!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失为人间要以;“以义待利”,确实是一种人生的高境界;然,谁又能真正的做到“去留无意”“宠辱不惊”呢?“难得糊涂”,偶尔沉醉一下,或许要比时时清醒来得更为真实。
做我自己力所能及的,做我自己努力选择的!

我只想做一个麦田里自我耕耘的守望者,
偶尔看看白云,和路边疾驰而过的跑车,
擦擦汗,继续劳动。
盼望着秋天的空气,
而不仅仅是收获的问题。
麦田里长着什么,
我细细经营;
它会结出什么样的果,
我却从不在意。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