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天鹅绒和一杆猎枪的故事
昨天从影院出来到现在,24小时,我没有看到过太阳,虽然我知道,太阳照样升起。我没看到,相信,你也没看到。电影看到最后,我还有些在雾中,旁边D兄说,太阳升起了,结束了。走出影院,一片茫然,一路阴雨迷迷,
昨天从影院出来到现在,24小时,我没有看到过太阳,虽然我知道,太阳照样升起。我没看到,相信,你也没看到。
电影看到最后,我还有些在雾中,旁边D兄说,太阳升起了,结束了。
走出影院,一片茫然,一路阴雨迷迷,想想,总算看出了眉目,这部片子,可以改名叫《一块天鹅绒和一杆猎枪的故事》。
电影还是比较美的。画面、音乐、服装、布景,都有当年的特色。铺满鲜花的铁轨,碧波荡漾的山间河水,漫山红叶的寂静山谷。。。。。。可惜,人物不准确。
心中暗暗叹息,挺好的风景,可惜总是感觉不到位——周韵尽管化妆成满头白发,身姿依然是青春妙龄,黄秋生弹唱起索伦河,怎么看怎么感觉他还是黑社会中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姜文下放乡下,依然身穿猎装。。。。。。相成不了正常印象的形象。电影毁了!就这样被一些不适合的人给击毁了。
除了陈冲造型小腿肌肉力度性感拿捏到位、表演准确以外,男人女人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没劲。
疯的周韵,丑的黄秋生,老套的姜文。
人物很无奈。黄秋生依然是暴烈刑警的味道,姜文还停留在寻枪中找枪的感觉。
故事却更费劲。
为什么以前有才华的导演,现在变得如此无聊。《阳光灿烂的日子》拍的不错,隔了几年成了这样啊。按说,想象力还是很丰富的。能把一个精神病的母亲演绎出故事,让人永远无法知道她的歌声一停就不知道要发生什么故事,这样讲故事也算是成功。
可是一个故事,需要这么跳来跳去吗?
太阳照常升起TheSunAlsoRises(2007)改编自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描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个故事。一对华侨夫妇唐雨林及太太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改造,妻子与村生产队里一个年仅20岁的小队长李东方产生了婚外情,丈夫发现两人私情时,听到妻子对那个小伙子表示“有人说过我的皮肤像天鹅绒一样”。当愤怒的丈夫欲杀小伙子时,深山里长大的小伙子却表示不知“天鹅绒”为何物。于是为了让小伙子死得“明白”,丈夫不辞劳苦要给小伙子找来“天鹅绒”让他见识什么是天鹅绒。
讲好一个故事真有那么难吗?电影,本身讲述故事的语言一定要更直观生动,不然看光影干什么,不如去看文字。
姜文把小说作了大修改,分成四个独立成章而又一体化的段落,讲述一段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的故事,时间上跨越了民国、解放初期、“文革”时期以及现代。其中姜文与孔镱珊的故事是一段、孔镱珊与房祖名的故事是一段、周韵的故事是一段、陈冲与黄秋生的故事是一段。
我没看懂这个故事,没看懂这些人物。我没看懂故事开头是70年代而结尾是50年代?没看懂为什么他要上吊而死?没看懂为什么一个婚外情“天鹅绒”值得这样写?没看懂只有姜文一个人才能理解的印度尼西亚歌曲和主题有什么关联?没看懂太阳照样升起和这四个故事有什么联系?没看懂姜文为什么把这故事撕成四个故事乱说,就如同影片中的疯女子在说话。
电影好像要讲述一个“无论生活怎么样,都要好好活着,太阳每天都升起”的主题,可是讲得如此逻辑混乱,人物关系简单可笑,事件进展没有逻辑。看影片看不到苦难,只看到可笑——影院的一位女士禁止不住的笑声竟然感染了大家。看影片看不到苦难,只看到一块天鹅绒、一把短号、一首歌曲还有一杆猎枪。请你告诉我,究竟什么是“活着”?
生命究竟是手中那杆猎枪掩预着性的力量,还是那把短号在那里倾诉自己。承载主题的天鹅绒,在那一顺间迸发的子弹火光撒满整个银幕。原本以为故已经结局,突然被一群热闹的新疆人所衔接,风中飘起着火的帐篷,挂到飞驶而过的列车上,摇曳着。透过燃烧的火光,曾经年轻的疯女子看到列车下的生命。在紧急刹车的声音中,一路是铺满鲜花的铁轨上,一个婴孩在那里。
有博友说,《太阳照样升起》探讨的是一块天鹅绒的故事。天鹅绒虽小,在片中却让房祖名失去了当一个好人的机会——这个逻辑让人很些可笑和困惑。我反对这种说法,我想,我“很负责任”地说,影片探讨的是一块天鹅绒和一杆猎枪的故事。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姜文好好说话,有话好好说。行吗?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