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的礼物
很多年后李平易看见徽州的风景之中,那条叫文学的山路依然绵延漫长,就不禁会感慨1973年秋天,他一脚踏两县,站在高山岭上的横排路眺望绩溪上庄胡适老家时的“惊悚”心情。也许正是因为当初的一颤,1985年1
很多年后李平易看见徽州的风景之中,那条叫文学的山路依然绵延漫长,就不禁会感慨1973年秋天,他一脚踏两县,站在高山岭上的横排路眺望绩溪上庄胡适老家时的“惊悚”心情。也许正是因为当初的一颤,1985年12月,《上海文学》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巨砚》。李平易由此成名。现在李平易已是黄山市作家协会主席,发表作品约200万字。他的短篇小说《巨砚》获第二届《上海文学》奖,译为英文,并改编为电影《砚床》;中篇小说《老龟煮不烂》获第二届天鹅杯安徽省文学奖;小说集《留梦的银尘》获首届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奖。国内著名文学评论家陈墨谈到他时说:李平易这个名字真取得好,平易近人,平淡易懂,与其人、其文都相吻合。
李平易1985年发表的《巨砚》无疑给黄山市也开了个好头。如今对黄山文化艺术界略有兴趣的人,掰着指头,都能点出一串属于自己津津乐道的名字。作品纷纷登上《人民文学》、《小说月报》、《诗歌报》等国内一流报刊杂志,作品专集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等国内知名专业出版机构出版发行,名字被社会纷纷认知的达到多少?也许没有确切的数字,李平易,程学开,程虎,江志伟,余治淮,刘伯谦,赵焰,程鹰,徐卫新,郑小光,阮文生,程亚星,程兵,洪振秋,程燕冰,张晓东、吴敏、恭小兵,叶枝,……这样的名字该排出多厚的一本名册?
也许还该回顾一下那些来自民间的文学记忆。从1974年就开始发表作品的徐卫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油印复制了一批北岛的早期诗集《陌生的海滩》。这是一次日后让很多人感动的事件,受到当时尚处于诗歌阅读资料严重匮乏的文学爱好者们的激情追捧,同时也促生了本地区《徽州佬》、《清凉峰》、《江南岸》等油印杂志的传递交流。那时候,在这些虔诚的人们中间,《烂诗集》、《阴天和晴天》、《小光52首》(郑小光)、《白帆诗选》(方琦)、《老岸诗选》(钱建文),苏铁《枪》等诗篇都是人们眼中学习的范本。特别一提的是,还有一份铅印的《黄山诗歌报》成为那个时期一种经典的记忆。徐卫新、郑小光、李国海、洪少锋等编辑组成员受人尊崇。郑小光诗歌作品在《人民文学》、《诗歌报》被郑重介绍后,俨然成为黄山诗界英雄。
同样享有盛名的还有徐卫新。徐卫新的诗作曾入选《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等十余种选本并被《中国文学》以英、法等文字译介。散文曾入选《中国历代散文鉴赏大辞典》等多种选取本,发表美学论文及文学、书画评论六十余篇。《探求最能表现内容的形式》1986年获安徽省文学评论奖;《黄山画人录》(黄山书社1991年版)1995年获首届“江兆申书画奖”;《十二点》(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2002年获安徽省政府第五届“安徽文学奖”。
再说回小说界。1987年发表中篇小说《神钓》而为人瞩目的程鹰,迄今也有近200万字作品见诸报刊书籍。他的兴趣广泛,涉猎面宽广,创作文体以小说为主,兼顾影视剧本,纪实文学和文化散文。中篇小说《余韵》有着较浓厚的文化气氛和精彩的故事,获得2005年安徽省首届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有评论家说:程鹰也是有思想有追求的作家。程鹰的小说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底层生活中的文化失落和衰败的种种现象,特别是普通群众高尚的精神追求受到严重侵犯的状况,从而有力地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新安文化”中隐藏在民间的变奏曲。
这是一种文学的状态。或者像惯常人们所说的是“路”那样延续的形式。走的人多了,路自然宽广。就像李平易在绩溪上庄感叹:胡适写徽州,写他母亲,竟然写出小说家言。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坚强的总理,坚强的中国人
下一篇:大学生,你为什么要跳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