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新生代农民工走进“春天里”
1.5亿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是城市建设的生力军,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城市生活须臾难离的依托和支撑。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城市需要农民工,更需要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渴望走进、融入城市社会,他们表现出抑制不住的发展冲动和改变自身命运的渴望,他们希望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希望他们的生存环境因此而改变。与他们的父辈相比,他们受教育的时间较长,接受的知识比父辈多,知识水平比父辈好,合同签订率比父辈高。为了改变自己生存的条件和环境,渴望融入城市,过属于自己的生活。他们的维权意识比父辈更强,他们不再像父辈一样老老实实地待在最脏、最累、最“没出息”的工作岗位上,他们似乎更喜欢跳槽,更新换重新来过,重新选择,缺乏应有的敬业精神。他们希望被城市接纳、认同,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们的“城市梦”比他们的父辈更执着,更坚定,他们没有务农的经历和经验,中间大多数人不愿意在结束了若干年的打工生涯后回乡。
他们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他们向往城市,却不被城市所接纳;他们的根在农村,却对农村日益疏远。对他们而言,城市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不一样的前途,不一样的命运。他们希望通过进城务工经商,告别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我们也看到了新生代农民工仍显尴尬的身份处境和生存状况。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不断消解着他们对家乡存有的情感认同和社会记忆,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也使他们渐渐不再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与他们的父辈相比,他们真正成了既融不进城,也回不了乡的“边缘人”。
与城市的同龄孩子相比,他们学业不精,缺乏高等教育机会,很多人初中毕业就开始打工。他们和城市孩子一样被娇惯,没有父辈的吃苦忍耐精神,看不上低收入的体力活,又没有机会找到高收入工作。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化建设中的主力军,其存在的矛盾、生存环境的根本改善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工程,不仅需要制度的关怀,还需要政府、社会以及相关部门的关怀,对他们自身处境进行全方位的调适,以适应城市化建设的需要。
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因为他们缺乏知识,他们缺少向上层流动的渠道和途径,缺乏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和动力,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和寻找更多的知识机会,提高自己,充实自己,不断追求幸福的人生观,为他们融入城市社会铺好路,不断寻找自己人生的坐标。
在过去的一年里,新生代农民工曾以不同的方式向人们宣告他们的存在。比如旭日阳刚的“春天里”,让他们一炮成为全国人民的焦点,希望这个焦点能进一步唤起政府更好地创新管理模式,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和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早一天走进“春天里”。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也谈杂文写作的“胆、学、才、识”
下一篇:从未老去的樱花色蜜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