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冷外热”之深度观察
几天前的一个晚上,有幸替朋友上了堂公选课——《中国近代文学名著赏析》。内心自是甘愿。请注意我这里用的是”有幸”内中情由大着呢!坦言之,虽随着潮流,热上了外贸,加入了外语的行列,但对老祖宗的教诲还算得上
几天前的一个晚上,有幸替朋友上了堂公选课——《中国近代文学名著赏析》。内心自是甘愿。请注意我这里用的是”有幸”内中情由大着呢!坦言之,虽随着潮流,热上了外贸,加入了外语的行列,但对老祖宗的教诲还算得上虔诚的啊!重温国学,那股激动劲儿自不必说……很意外,课堂上唏嘘声不已,尤其说到民族之魂—文学泰斗鲁迅的文章时,相当有部分学生发出了无奈的排斥声响,也难怪鲁迅是那么深度的一个人,字字是血泪,知音难觅,几人能解其中味?可不正应了本人自撰的那句“因为无知,所以无奈,因为不想知,抑或是不屑知,所以无知”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所谓的潮流,对异域文明的热衷,就可以冷了国学,并不以之为耻?这帮标榜爱国的中国人啊!不知是赞还是可叹?
有时连自己也很无奈!何以国人会如此对待鲁迅?他是因为他切中时弊,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娜拉出走后会怎样?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的社会必然性,撼动了他们心中那种对爱情,对人生的美好期盼,还是和西方经典的思潮格格不入让他们对自己所接受的基督教义有种莫名不信任感而引起的恐慌?还是鲁迅的思想过于前沿,让守旧者新生畏惧?抑或是时下的热于西学而不屑自家的门户之见?我在想……现在的国人可不是变了吗,何以冷落起自己的文化之根了?
定睛看去,如今的大学课程设置可谓是五花八门,可必修课为何独独遗忘了大学语文?英语又各种等级证书,若得之,在校期间可以作为加学分的资本,出了校门可以作为就业的砝码,真可谓一证多用。相比之下,国文水平就相形见绌了。是谁附加给他们如此悬殊的价值?这个问题值得考究,大家不妨斟酌一下,或许会发现很多猫腻。
更雷人的是时下热炒的高考制度改革,语文有可能会退出高考舞台之事,可想而之,这种提法在网上掀起了热议,可调查结果却让我心寒,大多数网民对此投赞成票,还振振有辞地罗列了种种借口,试图掩盖其拙劣的见识。诚然,语文只是博大精深国学的一个小分枝,可确实是其很基础的一部分,试想一个不识字的人如何让他研究甲骨文,研究敦煌?
台湾尚不以自己为炎黄子孙而自居,却孜孜不倦地在岛内各高校大力开展国学,而处于大陆祖国心脏位置的我们却扬言取消语文,究竟置国学于何地,又如何向我们的先人交代?又置我们自己于何地,还如何骄傲地说:我是中国人?
更让我感慨不平的是外国人对我们国家的语言,历史,文化等的不知晓。我曾问过一位外教对中国文化历史是否感兴趣,在国内有没有开设相关课程。他的回答很出乎我的意料,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种难言的尴尬。他很诚实的告诉我他在本国内没有接受相关方面的教育,直接原因就是学校没有开设有关研习中国的课程。无疑,我的心情是复杂的:为什么中国的学生可以那么坦然,理所应当甚至于处于热忱地去接纳外国的语言,文字还有文化?而他们的教师却可以不懂中国的语言,不了解中国的文化?
文化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啊,那文化的适应性就该有所偏倚吗?是在向外来者表示我们海纳百川的胸怀,还是为了掩盖我们对自己的国学都不在乎了的事实呢?为什么我们考究他们是理所当然?而他们知道我们就是不平常了呢?文化的兼容并蓄真的实现了吗?
这种有些戏剧性的反差让我有种隐隐大的不安:国学真的如此这般不被重视吗?内冷外热源于何因?是我们自己重视的不够,还是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失误,使得糟粕文化盛行,以至未能进入国际视角?
何尝不与之相关呢?细数近年来,"山寨文化"在我国风行,受商业利益驱使,不少人无病呻吟,写些东西相当庸俗,不堪以读;学术腐败之风也屡刮不止,国产影视也在人们翘盼中粉墨登场,在一片失望嗔骂声中灰溜溜地落幕……
于心底,我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呐喊声,国学在历史的废墟中低吟,它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是东方文明的陨落,还是西方文明的筑巢,抑或是二者的兼容并包?似乎只有时间能回答的清……
作为民族文化根基传承者和发扬者的我们,是不是该做些什么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只有大担当,才有大境界
下一篇:“缘”从理解开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