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名字

他们的名字

洁修散文2025-12-17 01:58:30
近日,广西岑溪市教育局蔡耀明老师接到了来电,电话里说:“祖国老师,你们好吗?现在岑溪开学了吗?天气转暖了吗?”一听到“祖国老师”这熟悉的称呼,蔡耀明就知道,这是老挝华侨打来的电话。早两年,他与岑溪三中
近日,广西岑溪市教育局蔡耀明老师接到了来电,电话里说:“祖国老师,你们好吗?现在岑溪开学了吗?天气转暖了吗?”一听到“祖国老师”这熟悉的称呼,蔡耀明就知道,这是老挝华侨打来的电话。
早两年,他与岑溪三中的莫炎坚、一中的黄鹤、二幼的黄子贞三位老师受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派遣,赴老挝和越南执行援教任务。他们受到了当地人特别是华侨的欢迎,华侨都亲切地叫他们“祖国老师”。这不,刚开学,年近七旬的陈复忠送儿子到厦门华侨大学就读,一踏进中国的土地就把电话打来了。
在这之前的寒假期间,暨南大学的曾佩莹,中国华侨大学的陈雪玲等就冒着严寒,一放假就到岑溪看望几位老师—因为是“祖国老师”在她们面前打开了感受祖国文化的窗口,蔡耀明正是她们在老挝读高三时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她们怎不充满感激之情呢!

是什么力量使他们排除困难,顺利完成外教任务呢?他们回答,外教,是他们接受的人生挑战。为了得到这个机会,他们曾经过了过五关斩六将的考试等等,能够在自己选择的天地里发展是有意义的事。更令他们得到强大动力的是,2004年11月30日,正是他们到老挝外教一年多以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赴老挝出席东盟高峰会并访问老挝期间,于百忙中抽出时间在老挝国宾馆亲切接见他们七位公派教师并合影留念,温总理勉励他们做好工作!总理日理万机,却不忘普通的老师,这使他们非常感动!
赴越南外教的黄子贞,也道出了对祖国关怀的感激之情。2004年,海啸就在邻近的国家,而越南,也经受了地表的振荡。令人温暖的是,每一天,小黄都接到南宁侨办国外处的问候。这使小黄深深感到:“去东盟国家外教,不是个人的事,而是国家的事!”
2003年,年近30的蔡耀明、黄鹤,23岁的莫炎坚来到了老挝万象寮都公学,同时,年轻的女教师黄子贞也去到了越南胡志明市。
他们到了不同的国家,但他们到哪儿都得到了尊重——“啊,祖国来的老师,干脆叫‘祖国老师’好啦!”不约而同地,他们四个无论在越南还是老挝,得到了这个相同的称呼。在操场上遇到,还是在走廊里遇到,他们都听到当地华人亲切地称他们为“祖国老师!”并且,每到一处,他们都感受到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留和坚守。派往越南的黄子贞说,在她工作的胡志明市,她所任教的小学对面就是孔子庙。每天,小孩未到学校得先到孔子像前跪拜;那虔诚的神态,俨然中国古代的小书童。而派往老挝的三位老师,在授课的同时,都兼任三个班的班主任。他们说到,这里的尊师重教之风颇盛,特别是礼仪礼貌,学生行为教育方面要比国内更注重些。如要求学生对老师要有礼貌,从老师面前走过要低头弯腰,不准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在校期间要统一着装,若仪容不整者不准进校,头发、指甲过长不准参加考试等等要求都十分严格。所以,作为班主任,作为一名祖国来的老师,他们更严格要求自己。身体长得比较壮实的黄鹤老师说到,他曾经冒着高温天气,坚持把袖口的口子扣好,一节课下来,已是全身汗湿。但他无悔,他说:“谁叫我是祖国来的老师呢!”

寮都公学是老挝一间公立华侨学校,是以华文教育为主的全日制普通中小学。目前学校开办有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在校学生近1400人,专任教师80多人,教职员工共100多人。学生是以华人华侨的子女和老挝籍学生为主,其中有不少当地政要的子女。一到这里,蔡耀明他们感到的是条件的艰辛。学校没有饭堂,卫生间要到一公里以外。并且他们每人都上两个班,还要上地理历史等课程,一周上二十多节课。他们用的中文课本是香港旧板竖排的,又是繁体字,因此他们一到,就字典不离手。那时,他们分别教的是初中与高中的课程。另外,他们说的是中国话,所以一开始,他们就要向学校的老师学老挝语。更为困难的是,这里的学生,与国内有很多不同;这里是非学历教育,也没有就业的压力,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蔡耀明教的班级是全校纪律最差的班,自由又散漫。当蔡老师第一次进入教室,发现黑板上已画着他自己的画像。整个教室,唱歌的有,弹吉他的有,有的又离开坐位。面对这些,蔡老师的做法是先与学生交朋友,他与老师学生一起商量,增设了一个说话课,结合课文,以口语交流为主。同时按照他们的兴趣,教中文歌曲,这样,使学生学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他们纷纷叫老师起中文名字,这些名字都是按照各人的喜好而起的。他们中有“李小龙”、“宋美玲”等,甚至叫“封包”、“利是”、“发财”的都有。说起他们的学生时,几个老师都露出微笑。
“起初,我们甚至都有点想打退堂鼓啊。那时刚去,正是2003年7月,天气又热,连续高温三十几度。晚上常睡不着。但是没办法,我们还得挺过来!”他们说。为了顺利完成外派任务,他们在买菜的时候,向当地老挝人学习老挝语言。曾有过这样的玩笑,在他们学老挝语之初,原来在学校的老师教他们一句老语,说是到街上向女的买东西时,说上这一句就会便宜一点,结果还真灵。到后来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爱你”。
语言的沟通,兴趣的培养,使学生们的“家长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中文”。2006年,老挝国家与中国大使馆举办中老建交45周年庆祝活动,其中“老挝青年学习汉语展示会”主要由中国来的7位外派教师组织。演出第一个节目是《明日几时有》,先是有一男一女两个学生朗诵苏东坡的词,然后由高三女声唱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精心的组织,倾情的演绎,得到了在座中外人士的好评。而最后一个节目《朋友》,更是触动人心。唱到高潮部分,在座的老挝国家副总理等全场站起来唱----“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这寄托着中老友谊的歌在异国的天空飘荡着!精心的策划,成功的表演,充分展示了老挝青年学华文的成果,得到了中国大使馆与老挝官方的肯定。

在寮都公学,曾传出父子就读寮都公学的佳话。那是因为公派教师应当地华人与老挝汉语爱好者的要求开了夜读班。胡忠城,看到自己的儿子的中文水平不断提高,赶到初级班去学习。儿子白天读书,父亲晚上读书。但父子俩互相勉励,有时侯在路上,父子两个会面,也要讨论一下那一个汉字的读音,人们都说是一对汉语迷。还有是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