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启蒙

文学的启蒙

池汤散文2025-11-30 07:27:32
琪叔叔这两年见了我,总是叫我“美女作家”。在这个既是我亲叔叔又是我老师的人面前,我还真是不好意思接受这个称谓。然,我听得出,也看得出,琪叔叔那不是搡我,更不是带着夸张的蔑视。那布满皱纹的笑里,分明有着
琪叔叔这两年见了我,总是叫我“美女作家”。在这个既是我亲叔叔又是我老师的人面前,我还真是不好意思接受这个称谓。然,我听得出,也看得出,琪叔叔那不是搡我,更不是带着夸张的蔑视。那布满皱纹的笑里,分明有着朴素的赞美和欣慰。
我是在意琪叔叔对我的从文的看法的。有了网络这些年,我才开始写字。起初写的文字率性得很,是原生态的,未经打磨,上不得台面,后在朋友和老师的鼓励下,写字才慢慢往文学方面靠。
虽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写字需要天赋,我或许是沾了“天赋”这个词的一点点光,凭着自己的感觉,一不小心,就坚持了这些年。
回想爱好文学的历程,琪叔叔是个关键的人物。
七十年代,小学三年级才开始正式上作文课,不像如今的学生,入校的第一天就开始预备作文了,看图写话、连词成句、写日记,这些都是作文的热身运动。琪叔叔是我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老师,我最喜欢听他上作文课。琪叔叔上作文课很风趣,总是能带动班上的学生跟着他的思维走。他在黑板上列上作文标题,板书作文提纲,提纲下面又有段落大意的关键词。基本上属于填空式的启蒙教育。我对这样的灌输方式很接受,人也比较有悟性,琪叔叔怎么说,我就跟着他说的怎么写,有时候是他说的原话,记不得他的原话就按自己的感觉去完成作文的提纲,一节作文课下来,我的一篇小作文就完成了。
记得四年级上学期某个周末,琪叔叔布置得有一篇命题作文《小猫》当家庭作业。我家没有养猫的经历,但在农村养猫是很平常的事,为了写好作文,我悄悄溜到干爷爷家里去观察他家养的猫,后来写出来的作文,琪叔叔在我的作文本上打了好多的红波浪线。红波浪线,就是表示写得好的意思,还给了几句好的评语。琪叔叔对我那篇作文的鼓励无意激发了我写作文的兴趣。不过,那样的兴趣,仅仅只是喜欢写,不讨厌而已。要知道,在那个时候的农村小学,作文课是可有可无的,考试的时候,作文占分也不是很多。
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们的学校小学部和初中部是在一起的。那年为了庆祝国庆,初中部的学生搞了诗歌竞赛,公布栏里贴了好多的打油诗。我见了,心里蛮不服气,觉着那样的诗歌我也能写。我转身回到母亲的房里,刷刷刷就写下两首那样的诗歌,交到初中部那个主任手里。那诗歌后来还是没有贴出来,说是小学部的学生不参赛。那个时候,我怎么就忘了有没有人在意我写的诗歌、有没有人给我点评这个事呢?毕竟年景不大,思想也还单纯。不过,那是我第一次受了某种刺激而作诗。
在那样一个没有阅读经历,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时代里,我能把作文课当作我欢喜的游戏一样对待,这与琪叔叔无意间的布施是分不开的。在我后来的学生时代里,写作文一气呵成,从不打草稿,都是受了琪叔叔教学的影响。琪叔叔先列提纲,再丰满提纲里的内容的作文方式让我获得了写作文的快乐。写的次数多了,列提纲都不需要在纸上了。一堂课四十五分钟,看了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打了腹稿,提笔就能洋洋洒洒写上八百字的文章。但我上中学三年级的下学期,每周有一个晚上是训练写作文,一个晚上三节晚自习,要写三篇命题作文。能完成任务又可以得高分的不多,我是其中一个。

作文有了自己欢喜的方式无疑是轻松的,但要想高质量的完成作文,还得吸取别人的精华。读书,是吸取写作精华的主要来源。在那个还比较靠旧的年代和比较闭塞的农村中学里,阅读课外书籍还不是被推崇的行为。我有幸运遇见了我的班主任老师,他教我们班的语文。他喜欢读书,喜欢买书。那时候父亲在县城邮局工作,有着职务的方便,经常给我带回一些文学刊物,《十月》、《收获》、《小说选刊》、《诗刊》。父亲带回来的杂志我藏在母亲不知道的地方,连弟弟都不知道。是父亲不经意间打开了我阅读的视野,我的父亲没上几年学,也不喜欢读闲书。父亲毕竟在城里工作,思想解放些,知道多读书的好处,过期了的杂志,别人当废纸卖掉,父亲就讨了回来,趁母亲不在给了我,也没叮嘱我什么。
初三的功课是紧张的,所有学生都住了校,我也不例外。每周放假半天,我回家洗了澡就早早地到校了,为的是能抽点时间看父亲带回来的杂志,在家里,母亲是不准那课本以外的杂书的。我坐在操场的一个土坡上看杂志的时候被左老师发现了,我以为他要批评我,哪知他不断没责备我,还问我的书从哪里来的,我如实做了回答。之后,我的杂志换老师的小说,一周一交换,就那样,我读了老师不少的小说。琼瑶的小说,就是在那个时候读的。后来我想起和老师换书读的事情,经常一个人闷自发笑,升学那么紧张,应该放下所有闲暇的动作才是,左老师不断没有闲置我读书的自由,还和我换书看,在旁人和母亲看来,那是教唆,是怂恿。不过,我也比较争气,中考的时候,我的语文考了高分。
想起那个时候读书,还真是怵目惊心。我是惧怕母亲的。母亲有撕我书的经历,读闲书的时候当然不能让母亲知晓。夏天的夜晚,那么热的天,为了读书,我依然蒙着厚厚的被子,打着电筒看书。冬天那样的作弊就容易些。买电池的钱是父亲给的生活费省下的。我读初三的时候生活很奢侈,每个星期父亲都给我两块钱的生活费,我最多花一块钱。菜太便宜了,一毛钱就可以买到带肉的菜,我从小不吃肉,于是节省很多。
后来进了城,上了职校,读书的机会就多了。母亲也渐渐地管制不了我了。我依然在夜间读书,等家里人都睡下之后,关了门,开灯读书。暑假的时候,母亲还开绿灯,准许我到她学校的图书馆借书看。金庸、梁羽生、古龙的武侠小说就是在一个假期看完的。后来有看秦凯伦、亦舒的小说,多是言情的。不过,我在一个寒假期间,读完了《宋词三百首》,首首都能背,还依葫芦画瓢地填了不少词。我记得第一首词是写给新婚的舅舅的,词牌名叫《贺新郎》,如今寻来看自己年少时候的涂鸦,虽然稚嫩,还是能打动自己。
于是,这么多年,读书已经成为习惯,就这么坚持了下来。虽然喜欢读书,偶尔也写日记,写点小情绪的片断,而认真开始写字,真的是有了网络才开始的,进行文学创作,也才是五六年的事情。或许是无心插柳,如今不说柳树成了荫,但不可否认,我已经走在文学这条路上了。回首没有万千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