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之行
一晚上6点,我们一行总算到达烟台市,四个小时的行程多少有些疲惫。烟台市,不久前我是来过的,当时还是凌晨,我也只在火车站附近走动了一下,感觉上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毕竟是沿海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应该是碧海
一晚上6点,我们一行总算到达烟台市,四个小时的行程多少有些疲惫。烟台市,不久前我是来过的,当时还是凌晨,我也只在火车站附近走动了一下,感觉上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毕竟是沿海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应该是碧海蓝天,海鸥相伴,但同中国多数城市一样,火车站附近常常是最噪杂,最脏乱的地方,烟台也不例外。但这次是自己开车来的,方便了许多,司机师傅小心的驾驶着车子穿过一片乱糟糟的市区,豁然开朗般转进滨海路上,于是一番别样的风情立即扑入眼帘,让人欣喜不已。
滨海路是烟台市最为美丽的一条街道,一边是美丽的大海,小巧的烟台山毗邻海边,另一边就是高耸的楼房,山水互相映衬自然多了一种韵味。虽是晚上6点,但北方的夏天天色黑的晚,似乎也是特地照顾我们这些晚来的客人似的,天气也好得很。同刚才经过的杂乱的市区相比,让人很难相信他们是同一个城市,而且也只是几座楼房的距离。在这里,嘈杂与静谧,车水马龙与碧海蓝天成了对比,让人慨叹上天的不公来。
我们几个赶紧下车,像是怕这天色忽然间没了似的,一开车门,一股海风的咸味就迎面扑来,拍打在脸上,舒爽了每一寸裸露的肌肤,几个人都让不住称赞起来。站在烟台山下,可以看见灯塔的灯光像是一支长长的手臂,伸向海里,远处有几艘快艇疾驰在海面上,划出一道道白色的沟垄。游人很多,我不禁羡慕起附近的居民来,毕竟在这样炎热的夏季,能有这样一个凉爽的去处散散步,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我们几个赶紧趁着天色还亮拍起照来,远处的高楼的灯光映在海水里,随着波浪的荡漾而变的妩媚了许多,红得更红,绿得更绿,粉的更粉,在海水的迎合下紧紧靠在一起,交融在一起,仿佛海水里也有一座城市,一座更美丽更妩媚的城市。拍了几张照片,实在难以装得下眼前的美景,多望几眼吧!美好的东西只有放在心底才更能保存的久远。开着车子,打开车窗,慢慢的沿着海边走一走,仿佛自己就置身在其中,天地是亲近自己的,海风可以很随意的亲吻着自己,大海的喘息声就萦绕在耳畔,路灯柔和的光洒在路上,映在海里。在这样一个炎热的晚上身居此处还有何所求呢?
二
晚上十点的轮船,驶向海对面的大连。我们坐的是“海洋岛”号,据说这艘轮船是由荷兰建造,仅乘客就可以乘坐一千八百多人。放下东西,我和表弟两人就跑到甲板上,有过一次航海经历的我知道,在航船启动的时候站在甲板上望着大陆与自己渐行渐远,城市的灯光也因此变得分外好看,今天也不例外。
同船舱里闷热的感觉不同,甲板上的风特别大,还夹杂着海浪的气息,扑在脸上的感觉也是湿润的,这让习惯北方干燥的风的汉子多少有些不适应起来。船开动起来,绕出烟台港就驶向大海深处,烟台市的夜景也慢慢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海边的楼房也比较高,连成一片,这就变成一片灯火的海洋,海洋与海洋交界的地方就是一片路灯的长龙。有几座栈桥,旁若无人的把灯火伸向海里,把这灯火的海洋拉的长长的,红黄蓝绿的,让我们这些要远行的人有些难舍难分了。
欣赏完夜景,我们就赶紧下船舱了。下船舱要经过特等舱的楼层,我还特地走近瞧了瞧。从烟台到大连不过80海里,7个小时的路程,特等舱的价格是800多元,里面设施豪华舒服,各种电器设备一应俱全。这让我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了,而就在楼下,就是几十元的末等舱,他们也只能找个座位,或者找个空地方躺着坐着,一艘船上就有如此贫富差距,何况到社会中呢?
三
经过七八个小时的行程总算到达吉林省境内,透过窗子望去,熟悉的景色映入眼帘。不得不承认,经过三年的生活,自己已经渐渐适应和喜欢上东北的生活,喜欢上东北粗犷的风,喜欢上东北那漫天遍地的雪花飞舞,也喜欢上东北汉子豪爽的性格。而我生活了三年的长春也成了我人生的第二故乡。所以,车子一驶进长春境内,我的眼睛就睁得大大的,寻找熟悉的一切。终于,可以看见那一片红色楼房区域,我很高兴的和同行的几位介绍说:看,那就是我们学校了。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却并不是长春,而是送我的表弟去延吉上大学。而从长春到延吉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路上,同行的几位都为东北广袤的天地而赞叹。那一片片,望不到边际的玉米地,仿佛是给大地铺织的地毯,漫山遍野,微风过去,玉米的洁白的花絮簌簌的抖动,煞是好看。车子从吉林过后就没有高速路可走,不得不走302国道了。从地图上看,似乎也只有这一条路可以到达延吉,事实上更是如此。习惯交通四通八达的司机也多少有些诧异,虽是国道,但却很少有其他路与此相联接,司机更不用担心走错道路了。车速没有高速路时候那么快了,确也有更多的景色可以观看了。
302国道是要穿过长白山的一个山脉的,车子很快就走进山去了。俗话说“山路十八弯”,但要走这条路经过的何止十八弯呢?车子在车里面穿梭,两面是一些并不是很高的山,但都长满了松树,这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山下通常是一大片的玉米地,密密麻麻的。
车在山中行,人在山中游,车动山走。
我们都没有见过如此多的玉米地,在老家山东,农民的土地少,更讲究精耕细作,而面对如此广袤的土地,他们又会怎么来种植呢?我也不得而知了。但这满山遍野的玉米更像是一群群的战士,守卫着背后的青山,也养育着山里的百姓。
晚上我们到达一个小镇,找到一家快打烊的饭店,但是店主还是很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店主家中的一位老奶奶还拉着我们这些好奇的客人,参观他们家的房子,我们也对东北那如此大的火炕产生兴趣,禁不住上去摸一摸,坐一坐。后来,旁人告诉我们说,这位老奶奶已经八十多岁了,我们都感到诧异起来,惊诧于八十多岁的高龄身体还如此健康,寻思了许久,大家都认为是这山里的空气更让老人健康和长寿吧!
没多久,饭菜就上来了。虽然我在东北生活了三年,也还是头一次见这么大的盘子,比我们通常见到的怕不止大一倍,虽然只点了四个菜,但饭菜的量多得惊人,我们加倍的努力还是剩了不少,大家都称赞起东北人的朴实来。这让我想起去南方,同样是吃饭,他们的盘子笑得可怜,饭菜更是零星的那么几点,看来果真的风土人情不同啊!
四
我确实无法理解,为什么一条并不算繁华的道路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