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溪邮缘

锦溪邮缘

可卡因散文2025-04-04 00:47:09
今年9月,一个偶然,突然说去锦溪看看,朋友竟立刻驱车前往,陪我踏上了这个属于昆山的清纯优雅的水乡古镇。时值金秋,天高云淡。从苏州到锦溪,不过几十分钟的路程。在古镇入口处停好车,下车一看,一汪开阔的湖面
今年9月,一个偶然,突然说去锦溪看看,朋友竟立刻驱车前往,陪我踏上了这个属于昆山的清纯优雅的水乡古镇。
时值金秋,天高云淡。从苏州到锦溪,不过几十分钟的路程。在古镇入口处停好车,下车一看,一汪开阔的湖面扑入眼帘,水气氤氲,水波轻漾,粼粼的日光在水面上跳跃,一派诗情画意。沿着如虹的廊桥,走进水的中央,站在古莲桥上,凝望廊桥内侧被称为“古莲池”的一方水面,但见荷叶田田,水莲妖艳,构成了一幅绝世的画面,景致之美,令人惊心。
走进立在锦溪街口的牌坊,绕过一个大大的池塘,跨过一座石桥,踏上古镇铺着青石板的老街,见游人不是很多,少了不远处大名鼎鼎的周庄的喧哗与嘈杂,多了些许小镇的宁静与平和。窄窄的水巷、整齐的河埠、临水的廊棚、沧桑的老宅、明清的古街,这一切似乎与别的水乡古镇没有太多的区别,可贵之处就在于锦溪的这一份与嘈杂尚有一点距离的宁静。锦溪的老街相对于别的古镇而言,要宽敞不少,两旁的店铺,主要是当地居民在经营一些地方特产、旅游纪念品,店主人都很随和。街道上,还开办了十来家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如古董馆、钱币馆、砖瓦博物馆等,进去看看,可以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灿烂。
逛过上塘街,走过一座小巧的石桥,我们就漫步在下塘街上了。下塘街临河处,有悠长而古意的廊棚,一路上挂着红红的灯笼,给人以一种民间的喜庆气氛。在廊棚里走走,在美人靠上歇歇,看看桥头坐着的几位正在闲聊的老人,望一眼水中偶尔划过的几只小船,对锦溪的喜爱,愈发深厚了。
沿廊棚慢慢地一路行去,忽见前方的横梁上挂着一块匾额,上书“汲屋茶驿”四字,背面还有“一个人的酒吧”字样。作一个深爱邮票的人,我对与“邮传”有关的“驿”字特别敏感。从字面上看,这应该是一家茶屋的店牌,主人应是期望游客在走累的时候,进来歇一歇,喝杯茶吧。主人是小伙还是姑娘?他(或她)也喜欢邮票吗?他(或她)把自己的茶屋起名为“驿”,是否受到了“姑苏驿”小型张的启发呢?我多想在“汲屋茶驿”里歇一歇,喝杯茶,与主人聊一聊,解开心中的迷团。遗憾的是,眼前的茶屋店门紧闭,主人一定是有什么急事去办,而临时打烊了。
带着丝丝遗憾,离开“汲屋茶驿”,继续穿行于锦溪窄窄的小弄里,一边走着,一边想着心事。锦溪,这个蕴含了两千多年历史文化底蕴的水乡古镇,由于尚未被过度开发,至今还保持着她的古朴、宁静和恬美,藏在深闺人不识。以周庄为首的江南六大水乡古镇,早在2001年就已经被印在了邮票上,广为人知。锦溪这个江南水乡的美丽古镇,是否也能在某一天结缘方寸,为世人所熟知?
锦溪归来已有月余,游古镇时对锦溪未能结缘方寸的遗憾已渐渐淡忘。10月中旬,读10月12日《苏州日报》“沧浪”副刊上的一篇题为《陈逸飞首日封上画了哪座桥》的文章,不禁大吃一惊。文章作者陈益称,1985年陈逸飞曾为联合国设计过一枚首日封,这枚首日封上的图案就是陈逸飞的一幅油画作品,这幅油画作品长期以来一直被讹传为周庄的双桥,其实它是锦溪的一座石拱古桥——南塘桥。南塘桥是锦溪古桥的代表,始建于南宋。在陈逸飞的油画里,蓝天、石桥和临水的民居相互映衬,水上的南塘桥和水中的倒影连接起来,还恰好构成了一轮满月,十分恬美。
陈益的文章读到这里,我突然想起生肖集邮研究会周治华会长的《邮票与苏州》一书中,有陈逸飞送他的这枚联合国首日封的照片。急忙将书找出来一看,果然,首日封的油画上,那小桥、流水、人家,哪有一点周庄双桥的影子?而周治华先生在介绍时,也把它当做了周庄的双桥,看来周先生也上当非浅啊。
陈益先生曾在昆山市广播电视局从事新闻工作,当年他也接待过陈逸飞先生。他说把联合国首日封上的锦溪南塘桥误为周庄双桥的始作俑者正是他本人,他在1985年的一篇新闻稿中做了这样一个错误的报道,此后这个错误便被广为传播。1990年,他第一次从亲眼所见的陈逸飞送给周庄镇镇长庄春地的这枚联合国首日封上发现了这个错误,但因为当时误传已广,怕万一更正后将影响周庄的旅游业,所以一直没有下决心撰文更正。而今,25年已经过去,到了还事物以本来面目的时候了,所以他便写下了这篇《陈逸飞首日封上画了哪座桥》的文章,以解自己心头的一个重负。
走笔至此,我止不住轻声叹息了一下。锦溪这个美丽的水乡古镇,其实早在25年前就结下了邮缘,然而直至今日,仍少为人知。如果早知有这段邮缘,我在游锦溪时一定会寻找到这座南塘古桥,并选择与联合国首日封图案上相同的角度,把自已和古桥定格在相片上。好在,对我来说去锦溪很方便,那就在下一个周末,怀揣一颗虔诚的邮心,再一次去锦溪吧,去了结自己的这份挚深的邮情。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