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言悔

爱不言悔

马价银散文2026-01-04 19:00:32
2007年4月1日,正值初春时节,老同学刘桂枝走完了她幸福而坎坷的66个春秋。她一生好强,上进,爱美,是一位普通的贤妻良母,没有庞大的送葬队伍,也没有隆重的追悼仪式,老同学倘若在天有灵,定算是遂了她的
2007年4月1日,正值初春时节,老同学刘桂枝走完了她幸福而坎坷的66个春秋。她一生好强,上进,爱美,是一位普通的贤妻良母,没有庞大的送葬队伍,也没有隆重的追悼仪式,老同学倘若在天有灵,定算是遂了她的心愿,是绝无遗憾的。
这不由不让我想起往事。
我入学时是上个世纪的50年代初,学校建于我村刘氏家庙。那时正处建国初期,人们还比较贫困,穿的衣服、鞋袜,都是农村自产的小粗布做成的,能吃上棒子窝头就很不错了。日子虽然很艰苦,但小伙伴们每天在一起学习、玩耍,却过得有滋有味。当我们升至二年级时,一个初冬的上午,我与小伙伴们刚刚到校,班主任周金堂老师从办公室里领来一个人,向我们介绍说:“咱们班里又增加了一名新同学,她叫刘桂枝。”看样子她比我们大上一两岁,却比我们高出一头,她穿着一件米黄色的棉上衣,一条宽大的腰带系在外边,胸前两行黑色的纽扣,再加上毛茸茸的皮领,十分引人注目,小伙伴们顿时惊呆了。没有人能说出这叫什么衣服,同学们多想知道啊!最终有一个小伙伴还是鼓足勇气问道:“你穿的那是什么呀?”只见她微笑了一下,毫不羞涩地说:“这叫列宁服呀……”小伙伴们无不投去羡慕的眼神,她的到来像是小天使的降临。她兄妹六个,数她年龄最小,全家都在哈尔滨市,她是随父亲退休一起回家的。父亲是位七级工人,家庭条件十分优越。在此后的日子里,我们便一起读书,是老同学。
60年代初,刘桂枝与本村刘召才、郄通、李保田自动成立了学习小组,刘召才任小组组长。此时刘召才的父亲不幸逝去,他承受着巨大悲痛,除了照顾母亲外,还写了许多诗歌与杂文,多次受到县政府表彰,被命名为“先进知识青年”。刘召才55年毕业于任丘一中,58年时,农村知识青年大部分外流,他为了照顾父母,一直留在家里,是村里唯一的一名初中生,后一直任生产队会计。在瓜菜代时期,那无柴少米的日子里,召才把有限的几个净面饽饽总是留给母亲吃,自己一直是吃糠咽菜,白天还时常去村边捡柴,冬仨月没有煤火,屋子冰冷冰冷的,睡觉时不忍心让母亲受冻,总是焐好被窝,自己先脱衣将被窝温热,再穿好衣服,让母亲钻进温热的被窝里。再坚持学习。天天如此,他渐渐地消瘦了。此时的刘桂枝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尤其是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为了给召才减轻一些负担,她主动地承担了大量家务,担心召才的身体健康,时常把家里的净面窝头拿来给召才吃,就这样,爱神悄悄地走近了他们。他们的爱是最纯洁的。时间一长,被一直将桂枝视为掌上明珠的父母发现,他们不愿把女儿嫁给一个比她年长7岁的庄稼人,提出了严厉的反对,并以打骂相威胁,但性格倔强的桂枝毫不动摇,通过对父母的耐心说服,最终赢得了父母的理解。62年春,他们结婚了。
婚后,家里很穷,桂枝为赌一口气,与丈夫省吃俭用,起早贪黑,孝顺婆母,晚上还要与丈夫刻苦学习。第二年冬,他们的第一个儿子降生了,高兴之余,桂枝主动承担了所有家务,做妈妈的喜悦让她忘记了一切,使他们看到了未来的幸福,又是一年的苦干,日子稍有好转,召才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他想完成一部歌颂农村合作化的长篇小说《乡曲》,得到了桂枝的大力支持。她帮他做了大量搜集工作,查阅了有关资料,《怎样办好农村生产合作社》、《合作社社章》等等,正当他们挥管高歌之时,四清运动开始,召才时任生产队会计,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身心备受摧残,为此只好停笔。四清结束后的第二年,召才母亲又不幸撒手而去,这给他们留下了深深的伤痛。
66年,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又开始了,大部分知识分子、作家遭到批斗,被打成黑五类,大部分小说也遭噩运。这时《乡曲》刚刚写到第三章,不得不彻底停笔。从此,他们的写作只好被永远地放弃了。
到70年代,桂枝已是3个孩子的妈妈了,此时的丈夫看到村里的土地干旱,水源少,农作物减产,很适应低水肥品种,他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决心培育一个产量较高又适应低水肥的小麦品种,并得到妻子的支持。于是,他们刻苦阅读了大量有关农业技术的书籍,搞起了小麦有性杂交。当时,没有透明袋,他们大胆实验,用窗户纸涂上桐油,再做成一个个小袋,用起来,效果很好。小麦授粉季节性强,时间性强,必须是初夏扬花时,上午八点至九点完成。连续培养几年的品种,一但时间错过就前功尽弃,受粉的小麦为了不与其他小麦杂交,必须套袋,每株上还要挂牌,上面有母本父本的详细记录,他们一直夫唱妇随。这一干就是十年,其套袋量多达两万多个,曾多次受到县地的表彰并获奖,其中在地区试种的一个低水肥品种荣获一等奖,并正式命名为《任?751》,曾在全县得到了推广。80年,刘召才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出席省劳模会,这与妻子刘桂枝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进入90年代后,刘召才已过花甲之年,曾一度担任支部委员,主抓农业技术的村主任,除本职工作外,在闲暇之余,他还做起了昆虫画,每到秋季妻子刘桂枝便帮他捕捉大量昆虫。他们做的昆虫画颜色鲜艳,栩栩如生,曾被任丘电视台拍过专题片。
为了活跃村里的业余文化生活,刘桂枝主动组织开展文娱活动,发挥她的特长,教人们扭秧歌。在忙忙碌碌中,人们总能看到他们夫妻的身影。
进入20世纪后,他们的三个孩子(二男一女)已均成家立业。子女孝顺,他们每日生活在幸福之中,享受着天伦之乐。然而不幸却悄悄降临到了老同学头上。2006年4月,开始她偶感不适,并未在意,至6月份病情加重,开始胸闷咳血。经检查,确诊为肺癌晚期。医师说:“不要害怕,一定要正确对待,大部分癌症患者不是病死而是知情后被吓垮的,相信你一定能战胜病魔。”
当年七月初的一天,她与家人又去了天津肿瘤医院,请专家会诊,医师说:“肿瘤的位置很关键,手术的可能性很小,暂回家保守治疗。”出院的那天,我去看望老同学,此时的她显得十分镇静而乐观,依然面带微笑,我再三鼓励了她。络绎不绝的乡亲们也前来看望、安慰,她变得更加坚强起来。于是,她每天按时服药,定期化疗。每日依然和风雨同舟的老伴踏着那熟悉的乡间小路一起散步,决心要和死神搏一回。
半月后的一个上午,我刚刚出门,只见老同学健步如飞,朝我走来,边走边说:“我有一事相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