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的声音》印象
慢慢啜饮着,打开余普查先生《河流的声音》继续往下读,紧接着就进入了一种愉悦的阅读状态,时不时内心还会泛起某些兴奋,甚或惆怅……愈往后读,就愈觉得《河流的声音》称得上是一本好书。因为,它吸引着人一路读下去,心绪也随着作者的呼吸、脉息一起震荡;而灵魂深处,却会因某一章节的深刻、某一片段的精彩而发生共鸣,让人不忍释卷。
本来想对普查的散文,写点评述性的东西,读后我却觉得有些困难,因为在透析他的作品时,普查的影子却时不时在我眼前晃荡,这就影响了我对他散文创作的正确评判,我怕自已一时感情冲动过于溢美,这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下面的文字,我想谈一点对普查为文(散文)为人的感觉,但不做散文创作技术(技巧)层面上的归纳分析。
在这本散文集开篇,就是与集子同名的《河流的声音》,作者对“亘古不变的河流声”以自已“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有生以来的观感”娓娓道来,他说“感到有无数的细节狂欢而来,率真而来,哀痛而来,悲壮而来。”狂欢、率真、哀痛、悲壮,从这一组词递进的排列中,我读懂了作者忧郁的内心。果然,在接下来的描述中,我读到了他对乡村、农事、童年的某些记忆的裸呈,还有河边的水磨,还有心灵穿越时空与历史对接时的叩问;还有木门古道的战鼓,英雄的血泪的惊叹。是啊,无论历史如何衔按,无论有多少故事曾在这片土地上演绎,但故乡的山水、河流,还是“聚拢了,流动了,奔涌了,狂啸了……”虽然走过了家乡的河,但身居城市的普查,怀想的还是那彻夜不眠的水声。
从《上学路上》到《十六岁我去远行》,从《密槽沟,她拉了我一把》再到《诗歌的谓南》,从《灯光月光湖光》又到《我生命中的一天》,我读懂了作者命运的转折与人生的曲线。读着这些文字时,觉得作者仿佛就坐在我的对面,我而则象一位老朋友一样,听他述说着半生的苦乐悲欢……
对亲情的留恋,则集中表现在《亲情一封信》,《父亲的羊圈》,《母亲的菜地》,《端午,写给我的父母亲》等诸多篇什。血浓于水,养育之恩,在作者的一咏三叹中,让人唏嘘无语而为之动容。另外还有更多的篇章,对“老屋,树,老堡子,高房子”等故乡风物进行了描写,这情种情愫集中地表现在《永远的村庄永远的家》中。通过集子中《遭遇地震》,《5月22日的鸟鸣》,《一束山菊的命运》中,我窥到作者的悲怜情怀与关注苍生的人性大爱。正如普查对散文创作的经验和认知“我的思考,我的下笔,都在自已生活的地域……我感到细节最为重要,‘细节’就是细枝末节,它是人物、情节、环境的最小单位。”的确,普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写的)。
早在之前,大约是去年春天某个阶段,一散文论坛就散文创作的讨论搞得很热火,我一时间也有感而发写了一篇题为《散文是心的河,艺术的流》做为跟帖,没想到得到了不错的评价。在这篇文字中,我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写了若干年散文,越来越不知散文是何物了。但以我的写作习惯和对散文的审美,总一直这样以为:散文是心的河,艺术的流。是我们生命行旅中独特的、甚至是超验的个体感受——有形的、无形的;视觉的、味觉的、听觉的,最重要的还是心灵对于现世、生存的种种观照。所有的这一切,当在作者笔下艺术地形成文字时,一篇好的或优秀的散文就产生了。”也由此可见,我与普查对散文这一文学艺术创作的感觉,竟然是那么地吻合。特别是从《散文,最直接的生活体验》这篇论述散文创作的文字中,我把握到普查创作的心态。而普查的散文情景交融,从不无病呻吟。普查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源于心灵的产物。其实,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心灵,何偿不是一条汤汤不息的河流呢,可惜的是尘世喧嚣的声浪盖过了它的声音,也很少有人能耐下性子、静下心来去倾听,但是普查听到了。因为《河流的声音》正是他用心灵对事间万象、对亲情、对人生感知到的忠实描摹,它文字的真诚与他生命的真诚,一同深深地打动了我,也感动着我。
初识普查,大约是在今年的六月份,那天傍晚我们在西北师大对面的一个宾馆见面,就是在这些见面时,他送了我这本《河流的声音》。之后的酒桌上,让我对他有了初步了解。这第一次见面的地点,或许就是一个暗喻,也或许潜伏已久的机缘缘份在这次见面时,就已开始发芽。第二次见普查是在九月份的一天,那次是我去天水公干,恰小聂也去天水,这样在小聂的张罗下就与天水一帮朋友们在金融酒店会面了,之后普查请我们去茶楼喝茶,那晚我点的也是一壶普洱茶,点完茶后我想,“普洱茶”与“普查”,是不是有某种神秘的联系呢?直到细细读了他的许多散文作品,才觉得他的作品就象“普洱茶”一样耐品……那晚我因有事,终没有能紧持到最后,匆忙中离去时恰普查不在,我与其他朋友打完招呼后,只好向他不辞而别,心中也留下些许遗憾。可就是这仅仅两次短暂的会面,他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温和、谦逊、忠厚、真诚、固执,还有处变不惊的坦然与坦荡,本身上没有一丝官僚习气,温和得竟然象一位长兄,而他却实实在在比我要小几岁。
值得称道的是,普查以散文这一介质,通过对个人命运的描述,来反观社会、反观时代的变化,也反应出乡村文明的蜕变与递进。当把普查的创作放在一个座标上来观照时,我发现他是以生命历阅为纵轴,以亲情大爱为竖轴的,他的散文作品,就在两轴之间不断起伏着向前延伸,虽然达到了一定高度,但还没有达到顶峰。
虽然任何艺术创作都没有套路,没有程式,但一个人的创作沿着一个路子走得久了,就难免会产生惯性。就普查目前的创作而言,还有一种局限(其实任何一个作家的作品,都有局限性),这有待于突破,这是普查日后需要审慎、需要突破的。我也一样,期待在与普查、与诸多文朋好友的交流中,不断突破、提升。
勇于否定自已,才能不断向前——以此与普查在散文创作中共勉!
2009-10-11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麦芽糖的味道
下一篇:风乍起,吹皱一池“净水”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