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任,一种成长的动力
说来遗憾,我虽然在中学的教师岗位上呆过好长一段时间,但是对于陶行知——一位曾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名人却知之不多。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曾经给予我有益启迪的“四块糖果”的故事了。陶行
说来遗憾,我虽然在中学的教师岗位上呆过好长一段时间,但是对于陶行知——一位曾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名人却知之不多。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曾经给予我有益启迪的“四块糖果”的故事了。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时,一天,他发现一个叫王友的学生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了王友,并令王友放学时到校长办公室。放学后陶先生来到校长室,见王友等在门口,陶先生当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当王友疑惑地接过糖果后,陶先生又掏出一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停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说完,陶先生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学生,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这时,王友哭了:“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陶先生满意地笑了,当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果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
老实说,在中小学校的校园里发现一个“学生用泥巴砸同学”,这是十分平常的事情。但是在处理这种“平常”事情的时候,不同的人其处理方式和最终效果恐惧会有较大差别。凭我的生活经验判断,在多数校长潜意识里会认为:“我堂堂一介校长考虑的是学校的发展大计、学校管理之类的大事,学生打架也要我去管,让那么多老师干啥去?”他会叫来王友的班主任搞个简单的“交接仪式”,将王友甩给这位老师。至于,王友在班主任老师那里的“待遇”如何,就得看他自己的运气了,或者被“罚站30分钟”,或者被“扭耳朵”,或者是“遇见老师一声吼”,被骂得两腿哆嗦,涕泪泗流。当然,在我们的学校里优秀教师还是占主体的,他们在为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辛勤地工作着。
话又说回来,陶行知“四块糖果”故事的精髓就在于它揭示了一个道理:相信自己的学生将来比自己更优秀。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能这样定性教育目标,从而确定自己的教育理念,那么良好的教育手段、教育方式和方法才有可能确定下来。陶行知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之所以经得起历史考验,流传至今,这样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的确值得我们传承并发扬光大。
我以为,陶行知这个教育小故事给我影响最深的首先在于,他把学生当人看,彼此都站在同一个平台,用好像朋友谈心一样的平等的心态,以商量、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没有采用教师们常用的“暴风骤雨”式的训斥,而用“和风细雨”式诱导,通过指出学生错误的同时,肯定学生的优点,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可以想见,当王友说出“我错了”的时候,我们已感受到这是他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只有当学生对老师教育感到心悦诚服的时候,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据说,有一位教师生吞活剥陶行知这种被今人称之为“赏识教育”的方法,依瓢画葫芦,如法炮制一个“四块糖果”教育犯错误学生的小故事,结果失败了,以致成了当地教育界同行的反面教材。毋庸置疑,“赏识教育”的核心是:信任,相信学生可以进步,相信学生将来可以超过教师。要是偏离了这个“核心”,老是纠缠在给学生发糖果还是发饼干这一问题上,最终就算你开糖果、饼干厂,也是徒劳无益的。
信任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想,王友一定会从这“四块糖果”中感悟到陶校长的殷殷期望,从而下定决心改正自己的过错,成长为一个好学生。关于这一点,我到了机关工作后的感受特别深。比如,有些单位的“一把手”自以为了不起,盛气凌人,把部下看作是他身边的一条狗。彼此之间,没有尊重,少了信任。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便不惜“大开杀戒”将部下“杀”得遍体鳞伤,以显示自己的“威风”。诚如是,你我之间离心离德、一盘散沙,人际关系紧张,以致工作上不去,给事业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如果老师对待学生也是这样,无疑,这就是教育的灾难了。
其实,在小学里大部分学生的智力都是相当的,特别优秀或者特别愚笨学生的比例都很低。等到中学、大学阶段,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差距,主要是教师的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教育手段不得法。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缺少鼓励,缺乏信任,武断地将一部分学生定性为“不堪造就”,无形中将他们打入了“死牢”。久而久之,许多人就这样逐渐被淘汰出局了。事实上,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具备运用科学的教育手段培养、造就一代优秀人才的条件。
说了这么多,我无非是在强调信任教育的重要性。可以说,信任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是青少年成长的一种动力,是一种向上的推动力。崇尚信任教育,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手段。理所当然,它也应在家庭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写小说真的是有钱赚吗
下一篇:《独坐敬亭山》形象系统的阐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