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形象系统的阐释

《独坐敬亭山》形象系统的阐释

董齐杂文2025-04-03 19:41:20
语言本身只是符号系统,语言的组合却可以让我们感知由语言所构成的形象系统。语言文字的外化是平淡的叙述。但是,通过平淡的叙述,以及叙述的艺术,往往会给读者感性的认识。这种感性的认识是读者认知作品的过程,是
语言本身只是符号系统,语言的组合却可以让我们感知由语言所构成的形象系统。语言文字的外化是平淡的叙述。但是,通过平淡的叙述,以及叙述的艺术,往往会给读者感性的认识。
这种感性的认识是读者认知作品的过程,是一种文学鉴赏。在文学鉴赏活动中,读者不是消极地、刻板地接受,而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思维活动,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对作品里的意象进行重新建构,受到作品提供的意象的制约,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意象的再创造,所以这种再创造是读者的主观性与意象的客观性的统一。
一、语言形象所透视的画面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中,所描摹的是一幅孤寂的画面。诗中所描述众鸟在辽阔的天空慢慢地向远处飞走,层层的云也悠悠地向天际飘走。而只有诗人与敬亭山在这寂静的天空下相依为伴。
众鸟飞走了,孤云也飘远了,只有敬亭山与诗人“相看而不厌”。当诗人在辽阔的天际下抬起头的时候,眼里所见是慢慢消失的众鸟与孤云,心里的慰藉是“敬亭山”。从这幅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孤单和寂寞,当诗人形单影只的孤独可见一斑的时候,诗人却又不完全的只有凄清和孤独,因为与诗人相依的知己还有“敬亭山”。从而也体现了诗人一种满足的心态,诗人因得“敬亭山”这一知己而深感惬意。
二、从感知的认识中透视人生
读一首诗,我们感知的并不只是语言文字的描述与韵律的优美,吸引我们的是语言形象所带给我们的无限的想象的空间。《独坐敬亭山》一诗中所描写的只是一幅静态的、实在的画面,“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而我们通过这一静态的、实在的画面可以感知一个立体、抽象的画面。抽象的画面是诗的主旨的升华。一首诗,形成了建立在由语言所引起的想象和联想上时,其意境与韵味才得以真正的体现。这也是语言艺术形态的包容性和表现力所在。
《独坐敬亭山》一诗中,意境的画面感、空间感和联想的空间自然交融,浑然一体。“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视觉从空中下笔,拉开了远阔的意境空间。同时“尽”与“孤”又与下文的“独”字前后呼应,正如杨逢春《唐诗偶评》云:“首二鸟飞云去,都是烘托‘独’字。”“相看”表明诗人在看敬亭山,同时敬亭山也在看诗人,虚词“唯有”的巧妙过渡既结束了全篇又留下了些许文人特有的孤独的意味,“以山为有情,妙境无极。”形成了一幅人与自然惺惺相惜的图画。“鸟飞云去,言眼前并无别物,惟看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亦似看着我,两相无厌,悠然清浮···贩飞畹谩雷瘛!倍潭碳妇洌饩乘匦氲幕娓小⒖占涓泻颓樾鞲性衔蹲匀簧伞?
诗歌艺术的世界,是由系统性的艺术形象构成的艺术世界。诗歌美学形象的形成,与人的精神需要有着内在的联系。是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展开,与人的知、情、意的审美需要相适应。当诗人的精神的内在的需要表现在诗中时,是寂静的“敬亭山”与诗人为伴,而诗人也体现了与“敬亭山”为伴的满足,从这种环境之下体现了诗人对孤寂环境的承受和超然的人生态度。
三、虚与实的结合
意象的特点在于化虚为实,以实为虚。诗中实实在在的物是“云、鸟、敬亭山”,而这些实的意象所构成的是孤独、凄清的场景,通过实在的意象的幻化,我们所感知的是抽象的“境”,这个“境”,就是心的感知,“心”的感知可以无限地延伸,无限的拓展,更丰富更深沉的意蕴才是诗的“境”的韵味。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真正的有意境的诗歌应给人画面感、空间感和情感余味。诗歌是否具有意境是衡量一首诗歌艺术高下的标准之一。《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中,也正是五言绝句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五言绝句的字数极少,几乎刚开始就要结束,要在短短的二十字中写出使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是十分困难的。而李白却非常善于在极短的篇幅中创造情景交融的诗歌意境。此“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一句已透露出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