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论“高分低能”
格尔说过:“存在的即是合理的。”秉承这一唯物主义信条,我竭力地搜索脑海中关于“高分低能”的例子并努力求证其合理性。不知是我属于“低分低能”的类型,还是那些“高分低能”的人突然拜了大卫.科波菲尔为师,一
格尔说过:“存在的即是合理的。”秉承这一唯物主义信条,我竭力地搜索脑海中关于“高分低能”的例子并努力求证其合理性。不知是我属于“低分低能”的类型,还是那些“高分低能”的人突然拜了大卫.科波菲尔为师,一个个也学会了凭空消失的魔术,竟然让我一个也没有逮到。没事,我始终相信群众的眼睛是贼亮的观点,在对身边的亲朋好友,同学老师多方求证后,我再一次失望了,大家都没能给我一个有力的反面典型。当然,我并没有绝望,抱着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掉泪的决心。我还要搏一下,我就不信,量我中华之人力,就找不到一个高分低能的。就当我在百度搜索栏上输入“高分低能典型”那一刻,我愤怒了,不是因为我没找到了梦寐以求的“高分低能人才”,而是看到了更多不负责任和别有用心的人。
不负责任的朋友只看到了“低能”的表面现象,把“低能”低能地总结为生活不能自理和人际交往能力太差(众人两大主流观点)。试问,现在的学生有多少是生活自理的,倒是生活费可以自理。大家都是花的自己家的钱,伤着自己家人的神,谁可以保证自己在求学之间没做过没让父母操心的事,有的话请出列,我给你磕头认错。更扯的是说人际交往能力差,按“气质学”划分,不善交际的人属于“抑郁型”类型,人家不喜欢说话就惹你不高兴,就把人家说成低能,韩非子先生(战国法家代表,不善言谈)在天有灵的话,非得把说这句的人“车裂”了不可。历史上有这么一类人,他们不是达官贵族,但以天下为己任,上不阿谀皇亲国戚,下不迎合宦官权臣,他们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信奉着自己的人生准则,就连樵夫都知道的处世哲理,也置若罔闻,他们生前注定会离群索居,孤独终老。可历史会永远记住他们,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很多人不理解你那叫孤独,很多人理解你那叫庸俗。
楼上朋友的表现不过是为“高分低能”的始作俑者做注脚。不可否认,“高分低能”的现象确实存在,不过被肆意放大化了。他们是学校这一既得利益者(升学率)推卸责任的牺牲品,也是一些低分但不一定高能学生的护身符,他们为自己“厌学”找到一个合情合理的借口——高分低能。于是他们大肆往高分同学身上泼污水,带“低能帽”,骂老师,骂高考,骂应试教育。学生一骂,家长也跟着骂,“专家”觉得大家都骂自己不骂对不起大家的口水,也骂。一个人说学校有老虎,没有人信;两个人说,人们就将信将疑;三个人说有老虎,妈呀,这可怎么办?然后就是众人制定打虎计划。打谁?老虎啊!什么老虎?纸老虎!这里的老虎不叫“高分低能”,它的真名应该叫——厌学。那怎么解决厌学?对不起,我也厌学,但我不会把自己的臭袜子放进人家的鞋子,再批评人家污染空气。
其次,“高分低能”之说弱化了我国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考试分数和在校成绩是教师和社会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和必要手段,简单而且直观,作弊怎么办?做得过初一也做不过十五,做得过十五做不过高考,有人如果愿意在高考考场上拿自己命运开玩笑,我佩服他的勇气但鄙视他的为人。以“第一”为荣的成就动机心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精神和合理内核,中国人民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能堂堂正正在考试中拿下语、数、外,生擒理、化、生的考生,无不需要勤奋刻苦的精神和力争上流的决心和毅力,我会向他们行注目礼。所谓天才在今天应试教育里统统打成“偏才”,韩寒如此,李想亦此。应试教育没有给予他们可观的分数,但培养了他们面对困难勇敢、坚韧、果敢、机智等品质。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们和我们众多80后一样,都是啃着课本长大的,都是扶着教育这棵大榕树学会站立,学会思考的。不管他们是不是这样认为,都应该感激这位似敌似友,又爱又恨的朋友——考分。
套用一句电影中一位黑社会老大的台词做结尾:我梦见这个社会没有黑社会了,因为这个社会全变成了黑社会。如果大家还本末倒置地一直纠缠“高分低能”,总有一天“高分低能”会消失的,因为所有学生都成了“高分低能”。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落花流水春去也
下一篇:万科“楼价门事件”之我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