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耳不闻窗外事之外

两耳不闻窗外事之外

渊鱼丛雀杂文2025-04-10 09:18:44
最早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在少年时期听大人批判读死书,死读书的旧思想时候。虽然并不知道什么是圣贤书,但感觉圣贤会害人误人。后来才知道所谓圣贤,是孔孟,是董仲舒,是周公帝王之类。也想,
最早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在少年时期听大人批判读死书,死读书的旧思想时候。虽然并不知道什么是圣贤书,但感觉圣贤会害人误人。后来才知道所谓圣贤,是孔孟,是董仲舒,是周公帝王之类。也想,这样读书,读出来确实是些手不能拎、肩不能扛之辈,能做什么,怎么生活?根本想不到社会大分工,是按照人各自的长短搭配,是可以各自发挥作用的。过去没有机会条件见到圣贤书,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货色,只是从批判者那里记住了片言只语:克己复礼。巧言令色、鲜仁矣。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道不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幼稚的思想分不清好孬,唯有听话,不知就里的人云亦云。但这只是一阵风的事。风声之后就是另一种解读。后来见到圣贤书了,外国书了,没有读书的禁忌了,但却没有听到对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平反,相对而言,听得多的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说读书与社会与生活与现实不能脱节,说读书人应当胸怀大志,肩负“治国、平天下”的神圣使命。对此,年轻的时候总是壮怀激烈,觉得是人就应当这样;读点书掌握些知识的人,更应当这样。
但我觉得这书读到后来却变得那儿不对劲。没有“不闻”,失去“一心”之后的读书,成了功利的物件,成了不折不扣的“敲门砖”。现在读书当然是博闻了。像我的小侄儿念书一样,手里把着,眼里看着,心里想着,不在一个平面方向上;说是读过了,书里的东西却什么也不明白,只依稀记得音乐里的李宇春,新闻里的油价涨,餐桌边的那种车好。博闻是有了,都是一鳞半爪的新闻消息,没有值得“强记”、可以传承的实在内容。好多人读书更重要的目的不是学问,而是学位,能敲开什么样的门。于是读书变成了一种门面。书放在书房里是一种门面,放在书桌上是种门面,参加读书交流也是种门面。自然,平时可以不读书,不需要门面或敲开门之后,不再看书。就像我们单位曾有位年轻的助理员说的:我都好几年不去书店了。对啊,他去干嘛?职级到头了,文凭弄过了,还有什么用呢!
还有一种不甚舒畅的感觉就是读书的快餐化。这也是由前边讲的情况,由需要读书做装点而来。一些人本来顾不上读书的,但又觉得没有这么点东西显得不雅不儒,所以还得知道一点,于是会囫囵吞枣地翻翻那些畅销书,从中记取一些字句,必要的时候拿来证明自己的文化。而蹋下身心来读点什么的,实在是少之又少;仔细领悟一本书以及作者的真实用心,或从圣贤典籍里找出一以贯之治平依据的,更加稀罕。静不下来,坐不下来,追风般地忙忙碌碌,读书在好多人那里是可望不及的事情:没时间啊!忙啊!如果有人回头看忙的东西,才知道其实是心里没有安宁。更多人就像是上了高速公路的车,不快跑也不得呢!
更觉难言的是,书的内容到形式都与过去有了本质的不同。一是一些传统的道理、圣贤曾经的警句失效。虽然与时俱进是不容辩驳的真理,但是由于人心没落社会变质而摧毁的价值体系,损坏的人心堤坝,还是让普罗大众伤心不已。挽救,已经不是几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超过大半人需要真正认识的事情。传统道德的圣言除了大家题辞之外,还能贯彻于心吗?这才是我想知道的。二是有些书也成也传销俗习败坏社会的工具。不说盗版,单是那些抄来抄去的概念化的假书伪书(比如各种健康为名的书籍),单是那些以偏盖全的所谓励志的东西,单是那些欺世盗名为财而出的东西,单是那些助长教育腐败的教辅,单是那些以领导名义出的文集,无不除了敛财就是赚钱。这样的东西到是与今天的世道相配,却没有了曾经书以载道,教化育人的半点社会责任了。
于是我深深怀念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不读圣贤书”来。这才是真正的读书,才是想弄通一门好学文的必由之路。读书却百爪挠心,心思飞舞,坐也难坐住的,别说入脑入心,更不会悟出什么真知灼见来,也不会养成有宜身心的好习性。大凡做出功业的人物,都须有些死心眼,认定了的目标就不会轻易放弃,读书研读就一定要弄得明明白白,而不会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当然有天才,一点就通,一看就会;但更多的成功者恐怕都是要付出牺牲的。长学文有知识当然得放弃别人灯红酒绿、舞蹈豪赌的热闹;唱得美奏得捧当然须从小的勤学苦练。有人说过,大多数人的智商其实差不多,成功与平常人的差别,只是成功者更多地把别人玩乐的时间也用在钻研上了。还有人说,简单的事,坚持不懈做下来就不简单。这些都是经过事实一再证明了的。你看钱学森、袁隆平,你看朗朗、姚明,那个不是这样。
值得让人放下所有世俗杂务不闻窗外事来读的书,也必然是思想的精华,道理的典范,而决不会是现今泛滥成灾的东西。圣贤书的价值,直到今天我们才懂得它为什么需要、值得让人静手焚香而读,因为那里凝集着有中华文明以来被证明了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学习过去,发展今天,面向未来,不就是我们读书应当保持的态度吗。
时光变幻不应当改变我们读书、从前人总结的经验中得到指点过得更好的基本目标。我们不可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我们应当认真读点书,用社会进步发展的好思想、用别人生活的好经验来武装思想。如此,我们会更聪明一点、更少走点弯路、更幸福一点。

2012年2月15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