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文学

青春文学

清音居士杂文2025-04-11 11:25:24
文学史上,为某种文学现象和创作潮流命名是一种习惯,这种命名或来源于创作题材,或来源于发表刊物,抑或来源于作家地区,等等。这种命名的意义在于能够更好地区分出一个流派,一种风格。青春文学,又称青春美文,刚
文学史上,为某种文学现象和创作潮流命名是一种习惯,这种命名或来源于创作题材,或来源于发表刊物,抑或来源于作家地区,等等。这种命名的意义在于能够更好地区分出一个流派,一种风格。青春文学,又称青春美文,刚开始它的概念离文学的距离还是很远的,它的作者是80年后90后的年轻人,他们写的作品大部分的意思没有很深的内涵,是一个商业化的产品,目前青春文学已经占上市场的顶峰了,它的读者已经超过名著的读者了,读者大部分是16——26岁的年轻人,它有受大众欢迎之处,但是也有弊处。“青春文学,是以青春为主题的,内容涉及有关青春的友谊和爱情,也可以从青春的角度切入对人世,对时空的思考。”[1]

青春文学发展到至今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青春文学的红火,跟韩寒的《三重门》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前我一直很喜欢韩寒,看过《零下一度》,看过《长安乱》,看过《像少年啦飞驰》,看过《三重门》,在他的《零下一度》中看到了一个阳光、幽默、有个性的韩寒。作为领军人物韩寒,以一部《三重门》开始了青春文学的前奏。《三重门》说的是家之门、校之门、社会之门三重门约束着主人公林雨翔灵魂的自由。作者韩寒通过林雨翔在学习上的不如意和系列遭遇,对现存教育模式进行了尖利的抨击,率先确立了一个反叛的主题,引起同龄人的共鸣。
紧接着,一批与《三重门》遥相呼应的作品问世,如春树的《北京娃娃》、许佳的《我爱阳光》、郭敬明的《爱与痛的边缘》等等,宣告青春文学的兴起。这些作品,作者都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他们写出了自身的生存体验,写出了他们不羁的个性、成长蜕变的疼痛、青涩恋情的温柔感伤,写出了他们对成人世界的愤懑不平,酣畅淋漓地宣泄了他们的情感。这些崭新的文字,语言狂放而叛逆,鲜活而张扬、不乏率真。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成了青少年的代言人。在成人的话语里,突然有了他们的声音,并且声势如此强大,不能不引起呼应。在萌芽杂志社组织的“80后”作者与读者的见面会上,一位读者在接受提问时说,“青春文学之所以受到我们关注,原因是它们知道我们那颗炽热的心如何跳动,知道我们在想什么,它能引导我们怎样去思考”[2]

“青春文学是商业利润支配下的文学泡沫,泡沫飞翔过后,一切又回归文学本身的寂静”。[3]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一个快餐与方便面的时代。写作者在这个时代面临的境况就如同《城堡》中的K一样,永远在一种难进难退的胶滞状态。写作的技术性越来越强,小说被成批成批地生产出来,又被成批成批地消费掉。写作与炒作交媾频繁,小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商品,而韩寒似乎为这种商业化写作提供了一个切实可靠的模本。
商业炒作对青春文学的走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转型导致了各个领域接踵而至的不同层次的裂变。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主义给文学作品带来的影响在于:无论是写作者还是出版商都不自觉地向资本靠拢。追求更大的商业利益已成为相当一部分作家心照不宣的写作伦理,能否顺利出版成为写作的唯一指向,文学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的意义被结构。青春文学的走红,使出版商看到了巨大的利润空间。于是文学与商业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结成了联盟,商业炒作和传媒话语大规模地渗透进了文学创作和传播活动之中。一些文艺出版社出版商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有计划有步骤地“炒作”,制造了一个个“明星”。春风文艺出版社力挺郭敬明,作家出版社承包了张悦然和春树,长江文艺出版社重金打造饶雪漫等等。
明星少年作家的出现,韩寒、郭敬明等人的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推动了青少年写作的狂热;沉重的学业负担,庸常的校园生活,使他们视文学为最佳的出人头地的路径。这种盲目的写作潮流,导致了粗制滥造的文字来了,拔苗助长的“少年作家”出现了,“青春文学”作为响亮而时尚的名词,铺天盖地地在各种媒体里大放光彩。一些报刊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推出了所谓的“80后作家人气排行榜”、“实力派五虎将”等名目,以吸引眼球,完全没有考虑到青春文学健康发展,说得更准确点就是完全背弃了文学的本质。各地电视台也不甘落后,把那些少年作家请到演播室,讲演他们成功的体会。许多书籍都被冠以“青春文学”之名放在书店显赫的位置,其中不乏与青春、与文学毫无关系的文字。“青春文学”简直成了创造图书销售奇迹的代名词。从数量上来说,青春文学有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遗憾的是,青春文学失去了该有的文学天赋和创作激情。商业炒作给青春文学带来了成功的际遇,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财富和名气,但也带来了对文学性追求的遮蔽,带来了浮躁和虚华。

在青春文学的某些文字里,缺少人文关怀,缺少社会良知,甚至颠覆道德底线,尤其要引起注意。因为它的作者是80年后90后的年轻人,他们写的作品大部分的意思没有很深的内涵,是一个商业化的产品。青春文学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我想这应该是大家都很关心的话题。
汪缯琪说文章就是谈生活,可以说,作者某部作品里的思想大都是作者心里所要表达的思想。叛逆、孤独、迷惘这三种是青春世界中最为普遍最具代表性的情绪体验。80后的作品主题,基本上都和校园有关,都和友谊与爱情有关,带有浓郁的个人经历的味道,抒写个人的体验和感受。本来年轻的写手们可以写出自身的生存体验,写出他们不羁的个性、成长蜕变的疼痛、青涩恋情的温柔感伤,酣畅淋漓地宣泄了他们的情感世界的。但是因为这是处于一个商业化的社会,在这经济化的变幻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导致了80后作品有个普遍的弱点,作品很少有重大题材的,反映社会重大问题,在文学性和深刻性都有很大的欠缺。
无疑,韩寒是非常有才气的,他独有的闲淡的语言格调,尖刻和真实,他的幽默与俏皮,以及敏锐的观察力,都是同年龄的人无法匹及的,这些也构成了他小说的特色。韩寒的那篇《杯中窥人》就表现出诸多才气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