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谈起

从“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谈起

砸兑杂文2025-10-10 15:36:18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俗语,很难考证出它产生的年代及其背景,却无妨它成为很有意味的智慧之言。
这让我十分警惕和在意:孩子的教育要“从小抓起”,甚至胎教也不一定是全无道理,只不过尚且缺乏科学的胎教和不能为科学所证明罢了。至少,我们可以从保持胎儿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对于孕妇做更为合理的安排,以利胎儿各个阶段的充分发育。
我以为,“三岁看大”,主要是孩子性格遗传的显露和言传身教下的初步定型;“七岁看老”则不仅是个性品质,还有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大方向的基本设定。
最新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95%以上是在7岁之前定型的,而人的个性特征,品质,也至少有9成以上确定于7岁以前。
故而,儿童7岁之前的教育显得特别重要,而又容易为我们的社会和家庭所忽视。首先是教育的脱节——义务教育是从小学(6~7岁)开始,之前的幼儿园教育却一直比较空白。近些年,虽在望子女成龙凤之风的劲吹下,这个阶段的教育正在迅速受到重视,许多家长将之视为人生的新“起跑线”,以为自己的子女不能够输在起跑线上而不吝大把花钱;而幼儿园方和教育部门也不过是胡乱的将一些小学的课程加以改头换面,搬到幼儿园罢了。
为幼儿量身定做的课程已经有所出现,但还在初级的试验阶段,且受到社会认知的冲击。许多家长习惯以能否切实学到文化知识为衡量标准,他们并不清楚幼儿在幼儿园里应当学些什么,更不清楚幼儿教育的特殊性——最忌讳满堂灌式的应试教育。
不论怎样,有一点不会错,即孩子的父母应当担当起幼儿教育的重要责任。毕竟在幼儿园里,孩子主要还是通过幼师的言传来获得教益;回到家面对的是自己的父母和亲人,故而父母的身教榜样的力量更为强大,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决定性的。
“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狗熊儿浑蛋”,“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之类的血统论,其实是以身教为基础,故意歪曲身教,加上遗传因素,揉合而成。正显示出身教本身对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