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表扬”何以面临尴尬?

“要表扬”何以面临尴尬?

京秩杂文2025-07-29 02:20:40
前几日,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播出了这样一则消息:杭州82岁老人孙存志将不慎落水者救上岸,被救家人找到救命恩人后被告之希望通过媒体把自己这一行为宣传一下,也就是大力表扬一下。这则新闻一经播出,即引起了不小
前几日,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播出了这样一则消息:杭州82岁老人孙存志将不慎落水者救上岸,被救家人找到救命恩人后被告之希望通过媒体把自己这一行为宣传一下,也就是大力表扬一下。
这则新闻一经播出,即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赞成者有之,认为这样的行为就该大力赞扬,扩大影响,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行善之中。反对者亦有之,理由就是既然出于主动救人的目的就不该有要表扬的想法。还有甚者,认为老人是作秀、炒作,借此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孙存志老人自己这一做法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记者采访了这位老人。老人坚决反对有人认为的别有用心,他说自己戎马一生,奖章闪耀,取得了很多的荣誉,言下之意,自己荣誉等身,救人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想出名,而且自己现在每个月可拿一万元的工资,哪里会有物质上的想法,这样做的目的纯粹是想让人们感受到行善的光荣,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行善的行列中去。
老人说的颇为在理,但是不买账者还是不在少数。“要表扬”何以面临尴尬?
其实,究其原因,就在于老人的做法和人们长久以来所遵循的一种传统道德观念是有距离的。我们注重为人谦卑,内敛,不张扬,少炫耀。这可以说是我们东方民族性格精神的组成。《战国策》记载了唐雎说信陵君的故事。信陵君破秦救赵后,赵王以五城池来感谢他,他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唐雎告诫曰: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那意思就是说,人家对我有恩德,是不可以忘却的;我给过人家的好处,就不可以不忘却了。唐雎的话,体现了一种人生处世哲理,那就是谦卑,低调行事。司马迁如是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无疑也在传递一种谦谦君子风范。
这种谦卑、低调的人性之光,熠熠闪耀,我们的心灵抵临它的时候,触动的往往是温暖、感动的情愫。杨绛先生笔下的老王送钱钟书看病不要钱,杨绛执意要给,老王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从老王哑嗓悄悄问中可以感知老王并不想高调声明自己不需要钱或者不屑要钱,只是更想表达对一个同样不幸之人的忧虑与关爱。正是由于老王身上的这份发自性情的默然付出让杨绛先生感喟不已,也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个读者的心扉。
谦卑、低调行善不仅是我们的心灵诉求,《圣经》上不也说过“谦卑的人,有福了”吗?看来,这该是人的本性,没有国界之分。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中没有直接把老贝尔曼风雨之夜画常春藤叶的情景写出来,而是在小说的结尾通过苏艾的叙述揭示了墙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不落的原因。这不只是小说写作所需要的表达技巧使然,更是基于普遍的人性诉求。作家这样处理暗合了生活中人们对于行善者的评价尺度。默默的,不张扬的付出,往往更能体现一个人形象的高大,精神的可贵。
同样是捕捉害虫,呱呱叫的青蛙就不怎么讨人欢喜,而不声不响的壁虎却得到了颂歌。悬挂在枝头的果实被附加了张扬的个性底色在作家笔下匍匐,而埋在土壤里的果实却成为作家道德追求的标本。谦卑是一种恭敬的姿态,炫耀是一种有害的夸饰。
孙志存老人的出发点无可厚非,但是他面临的是一以贯之的道德传统,而这种传统成为我们不息的血脉,精神的骨骼,坚韧难以撼动。行善者的美名即使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内心也不要滋生不平之气,毕竟大音希声,大爱无求。紧要的就是生活中的美很多,让我们明净自己的一双眼睛,发现它,主动的张扬它,使之德声远播,不要让它陷于寂寂无声之中。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