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而生缘

畏而生缘

五灵神杂文2025-12-08 10:26:28
我与书的故事是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发现《读者》开始的。
在我十岁的时候,随着父亲工作的调动,从未曾见过世面,连一本小人书同学们都觉得稀罕,不知在手中传递多少遍的穷山沟到了县城。第一次见过了铁路,改变了我想象中县城的位置与模样。不识几个字的母亲也在收购站有了一份工作,我常到母亲的单位玩耍,因为那里有许许多多的书,有的过期破旧,有的平展如新,到了那个地方被一种旧书堆集的气味所笼罩。凡是遇到我喜欢的书,妈妈总给我捡出,然后从家里找相同重量的一些废书把它换回去。一次,我发现一种书16开大小,厚厚的一沓,用铁丝串在一起,铁丝也有了红色的锈迹,书的角在书与书的挤压、磨蹭中卷了起来。我翻了几页,被书中的笑话吸引,独自品味,喜笑声回荡在偌大的书库中。每本书都有十几则,后来我注意到书名是《读者文摘》也就是现在的《读者》,我对笑话的关注,源自于自己性格的内向和班内频繁的文艺活动,班里每周一次的少先队队会活动,免不了演一些节目,让同学们都准备自己的节目。而我呢,不爱唱歌不会跳舞,连课上回答短小问题都觉得心惊胆战,开始极力回避。活动时只恨时间的漫长,自己无法躲避,只好在大伙的恶作剧中草草收场。多次活动发现有的同学跟自己“水平”相当,但讲一些短小的笑话,充当节目,逗得大家笑不拢嘴,比其它同学的节目也不错。站起来面对大家说话的时间短,况且大家专注听逗乐的地方对讲述者的表情少了一点注视。于是我极力搜寻《读者》中的笑话每本书中有十几则,不少同学生有关,适合同学们胃口。当时妈妈为我找遍了家里的废书才换回厚厚的这沓书。这些笑话在我头脑中汇聚,我随口就可以说出一些,班里活动表演节目的时候我并不毛遂自荐,可是轮到我的时候不再找理由推辞,红着脸,抖动着身子站起来,讲自己考虑好的笑话引来大家轰然大笑,激起大家的兴趣引发再来一个的呼声,掌声中我振作起来胸有成竹地应畴着。
一则广告让我重新认识读者。《致富信息》是邮递员邮信时免费赠送的小书,上面都是一些稀奇的广告,什么收集硬币能致富,种植药材能发财,剪报一年收入三万元……剪报广告吸引着我。广告大意是:把报纸或杂志上一些文章剪下,投到某些文摘类报刊,会得到一定的报酬,寻求这类剪报的刊物众多,能搜集到的报刊甚广,可谓财源滚滚。并举出一些寻求剪报内容的报刊,其中就有《读者》因过去对她有点了解,于把她当作自己主攻的方向。关注《读者》中文章取材方向,分析文章的内容,多册汇总了解所选文章作者。自己买了一本最新的《读者》对文章的最新动态做笔记,从自己接触到的能剪下来报纸中,收集适合的文章:从内容看农村淳朴生活,从思想看透视社会热点,从作者看首选名家新作。剪好后我总是一次只发一篇文章,每篇文章都附一个简单的介绍及我的姓名、地址。然后装入信封,渐渐地发出去的信多了,《读者》的投稿地址不用翻杂志,信手写出。而自己得到的回信或汇款单一个也没有,我怀疑我们这儿到《读者》编辑部数千公里,小小的一封信几经周折,而这样的长途信件是极少数的,有经验的邮递员一看信封上的内容觉得弃之无大碍,置之不理。我于是采取寄挂号信的方式,我认为这样能送到目的地。结果信件像空中飘飞的雪花落地无了踪迹。
一番努力并没有得到所说的丰厚回报,可自己的剪报行动及投稿行为仍在继续。因为通过此过程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读者》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我认为自己已从《读者》的读者,变为《读者》的启蒙研究者。最近这段时间同《红袖添香》的接触,我感觉到网络上作品内容新、回复快,虽然我的作品并不优秀,但能引起他人的注意自己内心会得到一点安慰。正如一位小提琴手给一名耳聋的老妇人演奏一样,他获得的是自信,这正是成功的一个开端。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