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

菜篮子

唆教杂文2025-10-15 15:39:35
周日,照例是大采购的日子。除了去商场、超市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和熟食制品以外,还要集中准备一些生鲜菜肴原料,去菜市场就成了这一天的例行事务。抓起钱包,提起菜篮,移步下楼。市中心的鼓楼副食品市场离家很近,两
周日,照例是大采购的日子。除了去商场、超市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和熟食制品以外,还要集中准备一些生鲜菜肴原料,去菜市场就成了这一天的例行事务。
抓起钱包,提起菜篮,移步下楼。市中心的鼓楼副食品市场离家很近,两三分钟就到了。去菜场的路上,两旁零零散散地摆放着菜摊,鸡、鱼、虾、黄鳝、蔬菜、水果、面食、熏烧、各色点心,应有尽有,一些散兵游勇式的菜贩子和租住路边临时建筑的小店主每天盘踞于此,形成了实际上的马路市场。
通常,我只在周一至周五下班后时间比较紧的情况下在路边捎带些蔬菜、水果回去,周日时间相对比较充裕,主要还是去室内市场采购,那里品种比较齐全,相对也比较新鲜、干净。鱼是必买的(买冷鲜肉习惯去比较远的另一家市场),再挑上些西兰花、苋菜、苦瓜、豆制品等烧、炒配料,以及葡萄、苹果等果品,满满当当一篮子,心满意足地提回家。
自从今年6月1日实施“限塑令”以来,十分庆幸自己适时买了一只菜篮子,买菜实在是方便多了。这只竹篾编成的篮子扁扁长长的,呈椭圆长方体,把手不高,便携省力,放置物品空间也足够大,可谓一篮在手,菜品尽收。
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的市场,菜贩们看到我挎着篮子,都比较欢迎,只要是能够独立摆放的菜,称完了,直接放在篮子里,好歹节省几只塑料袋的成本。奇怪的是,无论在哪个时段去菜场,都很难碰到同样提着篮子去买菜的人。即使是事先准备了容纳工具的买家,大都是些塑料袋、布袋、便携小拖车等,更不用说那些空手去买菜的了。
原先在家乡的时候,乡下的亲戚时不时地会带来几只竹篮,一次一家分上一两个,便足够用了,从来没有买过篮子。那时的竹篮,用料很考究,都是用带着青青竹皮的厚竹条编成,花形很雅致,高高的,极像艺术品。编好以后,还要里外刷上桐油,防止梅雨天生霉。来宁搬家时,小的物什基本都舍弃了,包括这些漂亮结实的篮子。
大概是以前用的篮子太精致了,在南京寻了很久,一直没遇到合适的菜篮。6月1日后,买篮子成为当务之急,自然由不得我再精挑细选,某日早市终于看到一个乡农在路边摆着几只篮子,随手先买了一只以应急需。说来这篮子,与我先前在家乡用的那些比起来,质量是差了不少,用料比较粗糙,更未作防霉处理,不过,倒是相当适合做菜篮,将就着用用也算不错了。
问题是,塑料袋至今仍然大行其道,禁止商家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以及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不合格塑料购物袋的规定在相当程度上未能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大到通过限塑逐步实现防治环境污染、节约资源的目的,小到充分发挥菜篮子的清洁作用,均未收到预期的效果。除了大型超市、比较正规的商店等便于管理的单位尚能较好地执行相关规定以外,违禁使用塑料袋的现象比比皆是。
6月1日“限塑令”刚实施前后,风声比较紧,相关部门和单位执法的力度和管理措施比较到位,白色污染问题确实收敛了许多。室内市场里的菜贩们在管理人员下班前是绝对不敢无偿赠送塑料袋的;室外摊贩被截断了劣质塑料袋货源,存货无几,能不送则不送,用得相当节约;更别说超市、购物中心这样的场所了。
如今,限塑已三月有余,在管理者“不方便”管理的领域,比如游商游贩,比如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的菜市场、临时店铺,违禁塑料袋的使用大有死灰复燃之势。原先消费者去哪里都要预先准备好大大小小的包包,现在好了,至少买菜基本不用担心了。室内市场里,无论管理者下班前后,无论是否工作日,任何摊位全都无偿提供塑料袋(当然是违禁的成本低廉的劣质袋);市场外,五颜六色的由应予取缔的生产厂家生产出来并进入流通流域的劣质塑料袋,到处可见,只不过此时袋子的价格已经随行就市,较之以前略高了些;而那些容易被管束的守法经营者,尚在奋力坚持。
这让我想起以前经常引用的一则发人深省的笑话,大意是说,当老师或者老板遇有学生、员工迟到时,往往会在迟来者未到之时,对着守时者大光其火,狠批迟来者的不是,而当迟到的人进来时,怒气已经发泄完毕,迟来者什么都没听到。这个笑话,一方面说明了守法者的无奈,另一方面揭示了管理的随意性。当违法的代价很小甚至可以侥幸逃避制裁、获取非法利益,当守法成为少数人的行为,被嘲弄并出现负效益,那么,违法者必然会越来越多,人们的价值认知体系会颠倒,这样的执法管理不仅是失败的,而且后果是相当可怕的。
还有一个相关的说法,认为法律是靠人来执行的,不可避免地带有人治的特点。舍难取易与趋利避害一样,都是人的本能。管理者寻求最简便的管理方式,被管理者寻求利益最大化,如此一拍即合,管理者自然愿意管那些各方面相对比较规范、容易听话的的管理对象,对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那些不上路子的“小鱼小虾”,懒得管也“管不了”,因而“撑死胆大的,吓死胆小的”就成为不争的事实,违法现象争先恐后,愈演愈烈,终致“法不责众”,法律流于形式。
如此看来,“限塑令”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主要还在于相关部门管理理念陈旧,执法力度不足。这些部门已经习惯了因循并满足于事前审批这样等人上门的被动的执法方式,而不是主动实施经常性的事后的日常监管;适应了按部就班的工作安排和“运动式”的执法模式,下班了,执法到此为止;情况严重了,拉上队伍集中整一整,至于效果如何,是否符合实际执法需要,那另当别论。
法贵于执行,更贵于平等地执行。其实,从那些规范管理的商家店铺遵守“限塑令”的情况来看,此令实施的预后效果理应是比较乐观的。个人以为,不论管理的难度有多大,管理对象的情况多么复杂,劣质塑料袋地下生产厂家有多狡猾,只要坚持管理、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不法现象依法予以打击,群众如此拥护的“限塑令”得以彻底有效地执行还是相当有希望的。
当然,“限塑”只是防治白色污染的阶段性措施,全面禁塑(非环保塑料购物袋)才是终极之举。在此之前,解决环保替代产品的供应问题是十分必要的。除了可降解的环保塑料购物袋以外,菜篮子等经济耐用以及赋予新的环保理念的其他替代用品的开发与生产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居家生活几乎每日必需的生鲜购物(如前所述,也是限塑难度最大的领域)而言,菜篮子看似是一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