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阳光

呼唤阳光

夹注杂文2025-09-06 10:47:47
我心底涌起要写一篇反映人性的文章,缘于最近看过小悦悦事件的报道。这事也引起国外媒体的广泛报道,甚至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等主流报纸的大版面都留给了中国“二岁幼童被撞,2名司机,18路人无视,冷死的中国
我心底涌起要写一篇反映人性的文章,缘于最近看过小悦悦事件的报道。这事也引起国外媒体的广泛报道,甚至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等主流报纸的大版面都留给了中国“二岁幼童被撞,2名司机,18路人无视,冷死的中国人”,国内,这事如今已经发酵为一场对人性冷漠、道德沦丧的大讨论。在文学社区里,我也看到人们发表拒绝冷漠,温暖你我的感思。
冷漠自私,麻木无情的毒源!我国的开化厚德哪里去了?
曾几何时,我们会毫不犹豫的扶起跌倒的老人。
曾几何时,我们会义不容辞的救起无助的伤者。
曾几何时,我们会理所当然的遵从内心的善念,在人们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
然而!现在的一些发生之后,多少热心助人的人选择了回避,多少内心淳朴的人选择了麻木,多少心存善念的人选择了冷漠!
回到小悦悦事件,回到18个人。我想到了一组镜头。其实很多时候人们确也便是如此的。
当一个人下了很大的决心,终于决定要救人的时候,经常会有“好心人”及时送上一句真诚又温暖的提醒:“不能帮!”好心人表情决绝伴随着痛苦,而又真诚。
真诚是替救人者的人生与前途考虑的。是啊,人生只有一次,多年的奔波奋斗实属不易,不能因为此刻的善举倾家荡产甚至锒铛入狱。在自我保护的本能下,人们通常选择了避让。
而痛苦则是为了强行克制人本性的善念造成的。记得孟子说过一个例子来证明人之初性本善的,大概是说有一孩童掉入枯井,路人也会伸手拉他一把。
时光久远,从小悦悦抢救的病房让我想起了很多关于生命的启示。曾经读到的《二六七号牢房》里面的句子,从窗户到门是七步,从门到窗户也是七步。生命只有一次,然而一个人从降临人间到步入天堂其实没有多远。人间冷暖,每个人也都要遭受那么一段日子。人们渴望得到温暖,因为人间绝对不能没有阳光,没有阳光就没有生命。我们要为生命歌唱,心底的阳光给予了我们生存下去的希望。我们拒绝冷漠,渴望温暖,象在寒冬里和黑暗里渴望太阳一样。
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深深地唤起我们的同情心。每当想起这个情景:“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最后到生命临终的时候,小女孩是多么地渴望温暖、渴望光芒,渴望幸福。可是,“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每当读过这些句子,我的眼睛总是湿润,宝贵的生命怎么说没就没了呢!不同的社会,不同的背景带给人们很多的沉思。人间为什么要摧毁和自己一般珍惜的生命呢!
记得《二六七号牢房》课文里面有这样一段我至今还记忆犹新的话:“太阳啊,这个圆圆的魔术家,她多么慷慨地普照大地,人们亲眼看到她做出了多少奇迹,可是,生活在阳光里的人,是多么少啊……她要照耀下去,是的,她一定要照耀下去,而人们一定会在她那温暖的光辉里生活下去……”可是,如今我们心底渴求的太阳,你在哪里?
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这18个人的道德伦理观,而是我们自身,以及整个社会所呈现出来的风气面貌,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可以不痛不痒的经历一次悲剧,甚至战胜自身的灵魂,不顾良知,事不关己?
每个人都是善良的,这一点我坚信不疑,即使是那些我们痛恨至极的人们,也是善良的。当他们拿起凶器制造悲剧的时候,我能感受到的,是深深的同情,这些无助的人们被一些因素所逼迫失去了理智;更何况那些原本因为疏忽造成的伤害,所有人都是受害者,我们太过忙于伸张正义,忘了这些一直备受鄙夷的人们的声音,他们想要说的,也许是我们需要真正思考的。
中国传统儒家学说宣扬性本善的思想,其实同时也暗示人的善性养成与社会环境相关。人之初本来不恶不善就象一张白纸,因为,一个新生的婴儿会做什么?他会去破坏,这种破坏的目的是为了自身好奇而探索。如果没有大人的教育,社会去引导他做符合人类社会准则的事物,教他辨别是非,那么这个成长中的人类会顺理成章的变成一个恶棍。传统儒家思想中过分的强调了礼的作用,而鄙视刑法,认为主观人的道德作用足可以规范社会,但是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没能推广,于是法家思想的确立让秦代显赫一时,但是在中国这个神奇大陆上的人们的思想永远是那么两头亲,儒家的仁义极端不行,法家的残酷极端也不行。后人大肆的融合改进造就了之后的千年中国人性格特征。
传统思想中告诫后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们瓦上霜”成了千年古训代代相传,且中国自古就是人口大国,人与人间的斗争哲学已经深入到了这个民族的骨髓中,内斗与互相的压榨甚至可以算是一个华夏民族的典型特征。这么说来,一个人的失败,其实也是社会的失败。
看来人心道德的倡导与巩固,社会体制保障的健全才是我们勇于突破心里障碣,奉献爱心的基石。在病房里,遭受2次碾轧、失去18次救助机会的小悦悦,正在与死神做最后一搏,在病房外,从佛山市到广东省,都在为如何谴责见死不救、倡导见义勇为,做着挽回城市舆论形象的努力。人们都在呼唤道德的回归,法制的共治。
小悦悦最终还是走了,来到这个世上仅仅2年,在懵懂中睁开了眼,又在模糊中离去。我们祝福她吧。今生悲剧但愿不再重演。
世界本来美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是心底的呼唤,心底的阳光。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