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奴役的殷人思想
这说明,整个世界是充满着矛盾,是在矛盾中变化着,所谓:小往大来,大往小来。所谓: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世界和世界的一切事物总是这么矛盾着的,也就是说明,整个世界并非静止的,而是在矛盾中变化着的。
具有这一”矛盾变化”的思想到底首先为谁所有的呢?
我想到的应该是殷人。是他们于殷亡后,从对抗周人的压迫和困苦中见到了这个世界真理:万物是在矛盾中变化着的。
所谓:《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
从这句古话中,就已显示出”世界是在矛盾中变化的”这一道理,是发生于殷周交替,殷人刚遭受周人奴役的时候。据说,当时有殷人因受周人的威逼而向南方逃跑,于是,这一”矛盾变化”的思想也就在南民间流行起来。
本来,周人文化就较殷人低的。据说,他们在文王时文化就非常低落,文王本人当时还得经常亲自出马种田打谷插秧和看牛牧马。这种情况下,很难让人想像,他们还能总结出有进步意义的“矛盾变化”的思想?
后来,周人灭殷,他们走上历史舞台,处于统治者的地位,因而,一切只在追求他们统治的永恒性,对于"世界是在矛盾中变化的”对他们来讲,还是不可想像的。
据史料典册载,从周人迁到岐山之日起,便开始对殷商实行掠夺和剿袭。就是说,从这时起,周人实行对殷人的掠夺,从对殷的掠夺中来剿袭殷人的文化。
武王灭殷以后,周人为了加强其统治权力,在典章制度方面,更是向殷人学习。周王曾说,要以殷先哲王为模范,向他们学习。另一方面,周王又提出,在对殷文化的学习上,还要多访问殷的遗老贤人。可见,从周人口中,可以得知殷人是"有册有典”的。
据说,当时殷的文化官,在殷政权将坍台的时候,携了许多的典册,逃奔到周人,这对于周人学习殷人的文化,当然是个极大的方便。
同时,周人又从殷的征战中所俘获的文化官更不在少数。据史料载,这批俘获的文化官,被派送到鲁国伯禽那里服役的就有许多个。并且连同送去的还有大量获得的典册文物等。
这说明,周人不仅从所获得的殷的典册中继承了殷的典章制度,学习了殷文化,同时,在简册的编制方面,可知周人也是承袭了殷人的。就是手工技术方面,周人差不多也是承袭了殷人的。在官制中从承袭制之余,他们自己又有所创造性。
从后来周人《易经》的爻辞里,他们叙述的好几个关于殷人的故事中,就显示出了“矛盾变化”的思想是发自殷周之际的殷人的思想。
可见,殷周之际,文化程度较高的是殷人,处在被压迫被奴役者的对抗地位的是殷人,最终产生出矛盾变化的思想的也是殷人。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冰心与张爱玲
下一篇:爱,到期了你会放手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