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机遇之歌》

解读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机遇之歌》

茶水杂文2025-10-09 10:13:20
基耶斯洛夫期基的作品实际上非常多,但是1985年之前创作的作品在网上找不到相应的视频,而据说非常有影响力的《无休无止》也欣赏不到完整版。在日本,基耶斯洛夫斯基去年当年,特别公映了一个月他的十部电影,我不大敢想中国会有这样的好事,中日两国对待文化的态度真是天壤之别,到了现今,我们的视野范围仍然这样狭隘,当然,假若没有网络,我从来不知道自己这样狭隘。
《机遇之歌》,与《十诫》同年(1987年)拍摄完成。《机遇之歌》与《十诫》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一部政治片,描述了一群在一种被严格监控、压制的环境下生存的人们,影片中出现了三次几乎画面毫无二致的情景,第一次的离开,他成功了,当他感到命运被捉弄之后预备第二次离开,但是仿佛是天意,他没有追上,并且恼怒之下与人发生殴斗,被关进拘留所,在拘留所与反政府组织的成员结识,他的命运开始与政治发生瓜葛,结果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战友被抓走,他预备第三次离开,但是又没有及时赶上,沮丧之时却与老同学遭遇,与之迅速坠入爱河,并且立誓不再参与政治,正当最后终于有了出国的机会、一切都进展顺利的时候,飞机在升空后不久却意外暴炸。
基耶斯洛夫期基实在是太具备黑色幽默的特质,当然,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他所描述的故事都选择在波兰这个特殊的背景之下,所以,虽然表面上看,主人公每受挫一次,他便有意识的改变自己人生的线路,然而,当他越强烈的意识到自由的触手可得时他却离生命的尽头不远了,从某个范畴来看,人仿佛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然而,从更广的区域来观察,其实怎样选择都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也就是说,实际上,自由是很有限的,这就是波兰人的困境。不过片中有暗示,波兰必然会解放,本片公映于1987年,并且,正如基耶斯洛夫斯基或者波兰人民所预见的“1991年底,世界上第一个且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没有战争和外敌入侵的情势下自行解体”。
我很惊讶于作者在社会环境这样封闭压抑的情况下仍旧写于创作如此写实的作品,单单是这一举动就很了不起。不过很有意思的是,与《机遇之歌》的主人公对国内政治环境的反感相类似,基耶斯洛夫斯基也在此后不久定居法国。
基耶斯洛夫斯基本的电影运用了非常多的技巧,这是他的电影难懂的原因之一,不过看这样“痛苦”的电影也是一种享受。

08年1月30日草
标签
相关文章